时间: 2025-04-30 19:11:2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9:11:25
海蚀地貌是指由海水的物理和化学作用,如波浪冲击、潮汐作用、海水的溶蚀和侵蚀等,对海岸线或海底岩石进行长期作用而形成的地貌特征。这些地貌包括海蚀崖、海蚀洞、海蚀柱、海蚀平台等。
在专业领域,海蚀地貌是地质学和海洋学研究的重要内容,用于分析海岸线的演变和地质历史。在文学中,海蚀地貌常被用来描绘自然景观的壮丽或沧桑,增添作品的意境和情感色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描述某个海岸线的特色或历史。
同义词:海蚀景观、海岸地貌 反义词:沉积地貌(由沉积作用形成的地貌)
“海蚀”一词源于对海洋侵蚀作用的描述,而“地貌”则是指地球表面的形态特征。随着地质学和海洋学的发展,这一词汇逐渐被用于专业领域,描述特定的自然现象。
在某些文化中,海蚀地貌被视为自然力量的象征,反映了人类与自然的关系。在一些沿海社区,海蚀地貌的保护和利用是重要的社会经济问题。
海蚀地貌常让人联想到自然的伟大和时间的无情,激发人们对自然美的欣赏和对历史变迁的思考。
在一次海边旅行中,我亲眼见到了壮观的海蚀崖,那垂直的岩壁和波涛汹涌的海面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在诗歌中,可以将海蚀地貌比作时间的雕刻师,用以表达岁月对自然和人生的塑造。
想象海蚀崖的画面,伴随着海浪拍打岩石的声音,可以唤起一种原始而强烈的自然感受。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coastal erosion landforms”或法语中的“formes de relief d'érosion marin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指向同一自然现象。
海蚀地貌不仅是地质学研究的对象,也是文学和艺术创作的灵感来源。了解这一词汇,不仅增加了我的专业知识,也丰富了我的文化视野和情感体验。
1.
【海】
(形声。从水,每声。本义:大海,海洋)。
百川会聚之处。后指邻接大陆而区域范围小于洋的咸水水体。
【引证】
《说文》。按,海势圆,就地心也。海味咸,湿热之气蒸也。海气绿,穹苍之映,云雾不能隔也。-海,天池也。以纳百川者。从水,每声。 、 《礼记·乡饮酒义》。注:“海水之委也。”-祖天地之左海也。 、 《孟子·告子下》-孙叔敖举于海。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前途似海。 、 唐·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半壁见海日。
【组词】
近海、 沿海、 海岳、 海藏
2.
【蚀】
(会意。从虫,从食,从人,食亦声。本义:虫等蛀伤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作蚀。-蝕,败创也。 、 梅尧臣《刘原甫古钱劝酒》-精铜不蠹蚀。 、 《古今韵会举要》-凡物侵蠹皆曰蚀。
3.
【地】
(形声。从土,也声。本义:大地)。
同本义,与“天”相对。
【引证】
《春秋·元命苞》-立字士力于一者为地。 、 《尔雅·释地》-土乙力为地。 、 《管子·形势解》-地生养万物。
【组词】
落地;天地;地角、 地宫、 地府、 地脉、 地遁
4.
【貌】
(形声。从豹省,皃(mào)声。本作“皃”,从“人白”,象人面形。儿,古文“人”字。本义:面容,相貌,容貌)。
同本义(外在的仪表,生就的形象)。
【引证】
《说文》。按,面之神气曰颂,面之形状曰皃。-皃,颂仪也。 、 《国语·晋语》-夫皃情之华也。 、 《论语》。皇疏:“动容谓之皃。”-貌思恭。 、 唐·李朝威《柳毅传》-貌耸神溢。 、 《庄子·养生主》-人之貌有与也。 、 《庄子·德充符》-子产蹴然改容更貌。 、 明·魏禧《大铁椎传》-貌甚寝。
【组词】
貌团团、 貌侵、 貌妍、 貌寝、 貌状、 貌容、 貌色、 貌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