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09: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09:37
词汇“披攘”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习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可能含义和用法。
“披攘”的字面意思可能指的是“披散”和“攘除”的结合,即散开或散乱的状态,同时也有排除或驱除的意味。然而,由于这个词汇不常见,其确切含义可能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
由于“披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口语或专业领域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献中,可能会有类似的表达,但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被使用。
由于“披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句。如果强行构造句子,可能会显得不自然,例如:
同义词可能包括“散乱”、“披散”、“驱散”等,而反义词可能包括“整齐”、“聚集”、“固定”等。
由于“披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词源和历史演变难以考证。可能是某些古代文献中的特定表达,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其他词汇所替代。
在特定的文化或社会背景中,“披攘”可能与某种特定的情感或行为有关,但由于其不常见,很难找到具体的例子。
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披攘”可能会引起一种混乱或不安的感觉,因为它涉及到散乱和排除的概念。
由于“披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生活中遇到与该词汇相关的经历或故事的可能性非常小。
在创作中,可以尝试将“披攘”融入到诗歌或故事中,例如:
结合图片或音乐,“披攘”可能让人联想到风吹动的发丝、散乱的纸张或混乱的场景。
由于“披攘”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其在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及其使用情况难以比较。
总的来说,“披攘”是一个不常见的词汇,其确切含义和用法需要结合具体语境来理解。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具有重要性,因为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
1.
【披】
(形声。从手,皮声。本义:引柩帛) 古夹具。即用在柩车两旁牵挽的帛。
【引证】
《说文》-披,从旁持曰披。 、 《礼记·檀弓》。注:“披,柩行夹引棺者。”-设披周也。 、 《周礼·司士》。注:“柩车行所以披持棺者,有纽以结之,谓之戴。”-执披。 、 《仪礼·士丧礼》-执披者旁四人。 、 《仪礼·既夕礼》-设披。
分开;裂开。
【引证】
《左传·成公十八年》。注:“犹分也。”-而披其地。 、 《左传·昭公五年》。注:“析也。”-又披其邑。 、 《史记·魏其安侯传》。正义:分析也。”-不折必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
【组词】
竹竿披了;披磔、 披砍、 披榛
2.
【攘】
(形声。从手,襄(xiāng)声。本义:推让,退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谓推手使前拱揖之容也,字亦作儴。-攘,推也。 、 《礼记·曲礼上》-左右攘辟。 、 《史记·太史公自序》-小子何敢攘焉。 、 《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却退也。”-随流而攘。 、 《汉书·礼乐志》-盛揖攘之容。 、 《汉书·艺文志》-合于尧之克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