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4:45: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4:45:13
丛莽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茂密的草丛”,通常用来形容植被茂盛、杂草丛生的地方。它强调的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的杂乱无章和生机勃勃。
在文学作品中,丛莽 常常用来营造一种原始、野性的氛围,如在描述荒野、森林或未开垦的土地时。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生态学或地理学中,它可能用来描述特定的植被类型。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描述的侧重点不同,例如“密林”更强调树木的密集,而“丛莽”则更侧重于草本植物的茂盛。
丛莽 这个词源于古代汉语,其构成部分“丛”意为聚集,“莽”意为草,合起来即指草的聚集,即茂密的草丛。在语言的发展中,这个词的用法相对稳定,没有发生大的变化。
在文化中,丛莽** 有时被赋予一种原始、野性的象征意义,与文明相对立。在文学作品中,它常常代表未被人类文明触及的自然状态。
丛莽 这个词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神秘和探险的冲动。它让我联想到未知的冒险和自然的原始美。
在我的一次徒步旅行中,我们穿越了一片丛莽,那里的植被异常茂盛,几乎遮蔽了天空,给人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丛莽:
在丛莽的深处, 生命的秘密悄然绽放, 每一株草,每一朵花, 都是大自然的诗篇。
丛莽 让我联想到茂密的绿色植被,以及风吹过草丛时发出的沙沙声,这种声音给人一种宁静而又生机勃勃的感觉。
在英语中,丛莽 可以对应为“thicket”或“jungle”,但“jungle”更强调的是热带雨林的密集和野性。
丛莽 这个词汇在描述自然环境时非常有用,它不仅传达了植被的茂盛,还带有一定的神秘和野性色彩。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能够丰富描述自然场景的词汇。
1.
【丛】
(会意。从丵,取声。“丵”(zhuó),意思是“丛生草”。本义:聚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丛,聚也。 、 《周礼·大司徒》-其植物宜丛物。 、 曹操《观沧海》-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组词】
丛物、 丛灌、 丛丛、 丛育、 丛毛、 丛森、 丛薄
2.
【莽】
(会意。从犬,从茻。原意是犬跑到草丛中逐兔,假借为茻,草丛)。
草丛。
【引证】
《小尔雅》-莽,草也。 、 《左传·哀公元年》-暴骨如莽。 、 《孟子》-在野曰草芒之臣。 、 《汉书·扬雄传》-罗千乘于林莽。 、 《汉书·景帝纪》。注:“草稠曰荐,深曰莽。”-地饶广荐草莽水泉。 、 《易·同人》-伏戎于莽。
【组词】
莽林、 莽渺、 莽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