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4:37:0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4:37:01
没齿难泯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牙齿掉光了也难以忘记”,比喻记忆深刻,永远不能忘记。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种深刻的记忆或感受,即使时间流逝,也不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淡忘。
在文学作品中,没齿难泯 常用来形容某些深刻的情感经历或重大,如爱情、友情、亲情或历史等。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正式的演讲或写作中,它可以用来强调某件事情的重要性或影响力。
同义词:刻骨铭心、永志不忘、铭记于心 反义词:转瞬即忘、过眼云烟、忘恩负义
没齿难泯 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的文学作品。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下来,成为表达深刻记忆的常用词汇。
在文化中,没齿难泯** 常用来强调记忆的持久性和重要性。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提醒人们记住历史教训,避免重复错误。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深沉和庄重的。它让人联想到那些难以忘怀的经历,无论是美好的还是痛苦的,都深深地刻在记忆中。
在个人生活中,没齿难泯 可以用来描述那些对自己影响深远的**或人物,如亲人的去世、重要的转折点等。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岁月如梭,往事如烟,
唯你身影,没齿难泯。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老人回忆往事的画面,背景是模糊的记忆和清晰的情感。音乐上,可以选择一些悠扬而深情的旋律,如古典音乐中的某些慢板。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 unforgettable " 或 " etched in one's memory ",虽然不如 没齿难泯 那样形象和深刻,但也表达了类似的含义。
没齿难泯 是一个非常有力的成语,它不仅形象地表达了记忆的深刻,还强调了这些记忆对个人或社会的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没】
(会意 表示入水有所取。本义:沉没水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没,沉也。 、 《庄子·列御寇》-其子没于渊。 、 《荀子·议兵》-若赴水火,入焉焦没耳。 、 《庄子·大宗师》-梦为鱼而没于渊。 、 《世说新语·自新》-或浮或没。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浅草才能没马蹄。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水不没顶。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没水而死。
【组词】
沉没、 淹没、 没胫、 没不煞、 没溺、 洪水没过了大坝;没漂、 没石
2.
【齿】
(象形。甲骨文,象嘴里的牙齿,象形字。战国文字在上面加了个声符“止”,成为形声字。小篆同。本义:牙)。
同本义。
【引证】
《大戴礼记·易本命》-男以八月而生齿,八岁而龀,女七月生齿,七岁而龀。 、 《素问·上古天真论》。注:“齿为骨余。”-发堕齿槁。
【组词】
齿吻、 齿颊
3.
【难】
灾难;祸害,人为而产生的祸害。
【引证】
《孙子·谋攻》-三军既惑且疑,则诸侯之难至矣。 、 《资治通鉴》-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 、 诸葛亮《出师表》-危难之间。 、 《国语·晋语》-以免于难。 、 《资治通鉴》-芟夷大难。 、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故及于难。
【组词】
排难解纷;苦难、 逃难、 落难、 蒙难、 罹难、 避难
兵难,指反抗或叛乱。
【引证】
贾谊《过秦论》-一夫作难而七庙隳。
【组词】
发难、 首难
4.
【泯】
(形声。从水,民声。本义:灭,尽) 同本义。
【引证】
宋·王安石《伤仲永》-泯然众人。
【组词】
泯灭,泯没
乱;混乱。
【引证】
陆机《答贾长渊》-王室之乱,靡邦不泯。
【组词】
泯杂、 泯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