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7-31 18:41:0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7-31 18:41:05
词汇“射鞴”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的军事术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射鞴”进行分析:
“射鞴”(shè bèi)在古代指的是弓箭手的装备,特别是指弓箭手背负的箭囊。这个词汇由两个字组成:“射”指的是射击,尤其是用弓箭射击;“鞴”则是指装箭的袋子。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如《史记》、《汉书》等历史文献中,可能会提到“射鞴”来描述弓箭手的装备。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非常专业的历史或军事研究中。
“射鞴”这个词汇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它的使用在古代文献中较为常见,但随着时间的推移,特别是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几乎成为了一个历史词汇。
在古代**,弓箭手是军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装备,包括射鞴,是战争中的关键元素。因此,“射鞴”这个词汇承载了古代军事文化的一部分。
对于现代人来说,“射鞴”可能会引起一种古朴、历史悠久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古代战争的场景,以及那些英勇的弓箭手。
由于“射鞴”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在日常生活中几乎不会遇到。如果要在现代语境中使用,可能是在讨论历史话题或写作历史小说时。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歌时,可以使用“射鞴”来增加诗歌的历史氛围:
战鼓隆隆,旌旗飘扬,
弓箭手背负射鞴,箭在弦上。
想象一幅古代战场的画面,弓箭手们背负着射鞴,准备发射箭矢,这样的场景可能会伴随着战鼓声和号角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装备可能有不同的名称,例如在欧洲中世纪,弓箭手的箭囊可能被称为“quiver”。
“射鞴”是一个具有特定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了解它的存在和意义,可以增加我们对汉语丰富性和历史深度的认识。
1.
【射】
(本作“射”。会意。金文字形,象箭在弦上,手(寸)在发放。小篆把弓矢形讹变成“身”字,误。本义:用弓发箭使中远处目标)。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射,弓弩发于身而中于远也。 、 《周礼·保氏》-三曰五射。 、 《礼记·射义》-射者,男子之事也。 、 《汉书·萧望之传》。注:“射之言投射也。”-以射策甲科为郎。 、 《后汉书·光武纪》-射声校尉。 、 《汉书·李广苏建传》-常能为汉伏弩射之。 、 邵长蘅《青门剩稿》-应元往来驰射,发一矢辄殪一贼。
【组词】
射鹄、 射日、 射牛、 射利
2.
【鞴】
车絥,覆盖在车轼上的一种饰物。
【引证】
《广韵》-絥,《说文》:“车絥也”。鞴,絥同。
把鞍辔等套在马身上。装备车马。
【引证】
王昌龄《塞上曲》-鞴马宿严霜。
【组词】
鞴马、 鞴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