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16: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16:02
词汇“生饩”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生饩”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生饩”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生肉,特指古代祭祀时供奉的生肉。在古代,饩是指祭祀用的牲畜,生饩即指未煮熟的牲畜肉。
在古代文献中,“生饩”常出现在与祭祀相关的语境中,如《周礼》、《礼记》等经典文献中有所记载。在现代汉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礼仪、文化时可能会遇到。
“生饩”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生”表示未加工或未煮熟的状态,“饩”则指祭祀用的牲畜。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生饩作为祭祀用品,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尊重。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生饩这一概念也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对于现代人来说,“生饩”可能会引起一种古朴、庄重的情感联想,因为它与古代的祭祀文化紧密相关。同时,它也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礼仪和秩序。
由于“生饩”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我在日常生活中很少遇到与它相关的经历或故事。在学术研究或阅读古代文献时,可能会接触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可以将“生饩”作为一个象征元素,用以描绘古代祭祀场景或表达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怀念。
由于“生饩”与古代祭祀相关,可以联想到古代祭祀仪式的庄重场景,以及相关的音乐和舞蹈。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用生肉的概念也存在,但具体词汇和使用情况会有所不同。例如,在古罗马文化中,祭祀时也会使用生肉。
“生饩”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和学*这个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的祭祀文化和礼仪传统。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这个词汇,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内涵,对于提升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是有益的。
1.
【生】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初生的草木,下面是地面或土壤。“生”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草木从土里生长出来;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生,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 、 《广雅》-生,出也。 、 《广韵》-生,生长也。 、 刘巘《易义》-自无出有曰生。 、 《易·系辞》-天地之大德曰生。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生好物也。 、 《荀子·王制》-草木有生而无知。 、 《诗·唐风·有杕之杜》-生于道左。 、 《诗·小雅·信南山》-生我百谷。 、 徐光启《甘薯疏序》-种之,生且蕃。 、 清·姚鼐《登泰山记》-多杂树,多松,生石罅,皆平顶。
【组词】
生盛、 生化、 生骨、 生落、 生遂、 生荣、 生处、 生肌、 生条
2.
【饩】
(形声。从食,气声。字本作“氣”。本义:赠送人的谷物)。
同本义。
【引证】
《北史》-常从容上席,资饩甚厚。
【组词】
饩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