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2:00:1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2:00:18
“传首”这个词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尤其是在描述战争或刑罚的场合。字面意思是指将某人的头颅传递或展示给他人,通常是为了示众或传达某种信息。
在古代文学中,“传首”常用于描述战败将领或叛逆者的头颅被传递给胜利者或朝廷,以此来展示胜利或警示他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因为它带有强烈的暴力和血腥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考古学中,研究古代战争和刑罚时可能会提及这个词汇。
同义词中,“示众”和“展示”更侧重于公开显示,而“示威”则带有抗议的意味。反义词则与“传首”的公开、显露性质相反,强调隐蔽和保护。
“传首”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汉语,其中“传”意味着传递,“首”指头颅。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更多使用“示众”等词汇来表达类似的意思。
在古代**,传首是一种常见的刑罚和战争行为,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残酷和权力斗争。这种行为在现代社会已被普遍视为不人道和野蛮,体现了社会价值观的进步和文明的发展。
提到“传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暴力、血腥和死亡,这种词汇带有强烈的负面情感色彩,容易引起不适和恐惧。
在现代生活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除非是在研究古代历史或文学时。个人经历中很少有机会接触到这个词汇。
在创作中,可以将“传首”这个词汇用于描述古代战争或刑罚的场景,以此来营造历史感和沉重感。例如,在历史小说中描述一场古代战役的惨烈场面。
视觉上,“传首”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战场上血腥的场景,或是历史文献中描绘的残酷画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鼓和号角的声音,以及战场上的呐喊和哀嚎。
在不同文化中,类似的刑罚和战争行为也有所记载,如古罗马的“头颅示众”(Capita Exhibere),虽然在具体词汇和做法上有所不同,但都体现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残酷和权力展示。
“传首”这个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一种文化和历史现象。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古代社会的价值观和行为模式,同时也提醒我们现代社会在人道和文明方面的进步。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们的历史知识和文化视野。
1.
【传】
驿站所备的车。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 、 《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
驿站;驿舍。
【引证】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 、 《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组词】
传车、 传吏、 传马、 传乘、 传宰
2.
【首】
(象形。金文字形,上面是头发和头皮,用以表示头盖;下面是眼睛,用以代表面部。本义:头)。
同本义。
【引证】
《汉书·天文志》-首,阳也。 、 《楚辞·九歌·国殇》-首身离兮心不惩。 、 《诗·卫风·伯兮》-愿言思伯,甘心首疾。 、 《诗·邶风·静女》-搔首踟蹰。 、 《战国策·燕策》-愿得将军之首以献秦。 、 《聊斋志异·狼三则》-以刀劈狼首。
【组词】
昂首;叩首;搔首;首功、 首虏、 首枕其股、 首丘、 首身分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