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57:5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57:53
“木朽不雕”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木头腐朽了就不再雕刻”。这个成语用来比喻事物已经败坏到无法再加以利用或改善的地步。它强调的是事物已经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和功能,无法通过任何努力来恢复或提升。
在文学作品中,“木朽不雕”常用来形容人物或事物的衰败,如描述一个家族的没落或一个国家的衰亡。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某人或某事已经无可救药,不值得再投入精力或资源。在专业领域,如建筑学或木工艺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已经损坏到无法修复的木材或结构。
“木朽不雕”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木工艺和建筑文化。在古代,木材是主要的建筑材料,木材的腐朽意味着建筑的损坏或衰败。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用以形容任何形式的衰败或无法挽回的状态。
在**文化中,“木朽不雕”反映了人们对事物衰败的无奈和对自然规律的接受。它也体现了儒家文化中对“时”和“命”的哲学思考,即有些事情是无法通过人力改变的。
这个成语带有一种无奈和悲哀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破败的景象和无法挽回的损失,引发对时间和命运的深刻思考。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形容那些曾经重要但现在已失去价值的事物或关系。例如,一个曾经辉煌但现在已衰败的家庭企业,或者一段曾经深厚但现在已疏远的朋友关系。
在诗歌中,可以将“木朽不雕”融入对自然和时间的描绘,如:
岁月如梭,木朽不雕,
昔日繁华,今成荒郊。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破败建筑或腐朽木材的画面,配以悲伤的音乐,增强“木朽不雕”的情感表达。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eyond repair”或“past saving”,它们都传达了无法修复或挽回的意思。
“木朽不雕”这个成语深刻地反映了事物衰败和无法挽回的状态,它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的象征意义。通过学和使用这个成语,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表达生活中的无奈和接受。
夫木朽不雕,世衰难佐,将军虽欲委忠难佐之朝,雕画朽败之木,犹逆坂而走丸,必不可也。
1.
【木】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树木形。上为枝叶,下为树根。“木”是汉字的一个部首。从“木”的字表示树木或木器的名称。本义:树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木,冒也。冒地而生。东方之行,从草,下象其根。 、 《白虎通》-五行,木之为言触也。阳气动跃,触地而出也。 、 《春秋繁露》-木者,春生之性。农之本也。 、 《管子·权修》-一树十获者木也。 、 《庄子·山木》-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盛茂。 、 《孟子·尽心上》-舜之居深山之中,与木石居,与鹿豕游。 、 宋·周敦颐《爱莲说》-草木之花。 、 明·魏学洢《核舟记》-鸟兽木石。 、 《墨子·公输》-宋无长木。 、 清·纪昀《阅微草堂笔记》-或在木杪。
【组词】
花木、 木石、 木化石、 木芽、 木表、 木披、 木斧
2.
【朽】
(形声。从木,丂(kǎo)声。本义:腐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朽,腐也。 、 《诗·周南·良耜》。释文:“烂也。”-荼蓼朽止。 、 《礼记·月令》。注:“气若有若无为朽。”-其臭朽。 、 《荀子·劝学》-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 《论语》-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
【组词】
朽索、 朽壤、 朽木不可雕、 朽木生花
3.
【不】
(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引证】
《韩非子·喻老》-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 、 《战国策·赵策》-老妇不闻也。 、 唐·杜甫《兵车行》-被驱不异犬与鸡。 、 明·魏禧《大铁椎传》-后遂不复至。
【组词】
不会、 不大、 不一定、 不古、 不勾、 不才、 不才之事
4.
【雕】
(形声。从隹(zhuī),周声。从“隹”,表示与鸟类有关。本义:大型猛禽。日间活动的大猛禽(鹰科)力大身大,形态优美,视力敏锐,飞行力强。也叫“鹫”)。
同本义。
【引证】
《书·太古誓》-流之为雕。 、 《史记·李将军列传》-是必射雕者也。 、 《山海经·南山经》-其状如雕而有角。 、 唐·王维《观猎》-回看射雕处,千里暮云平。
【组词】
雕悍、 雕鸷、 雕鹗、 金雕;海雕;坐山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