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2:17:3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2:17:34
乡葬 这个词汇的字面意思是“在农村或家乡进行的葬礼”。它强调了葬礼的地域性和文化背景,通常指的是在逝者出生或长期居住的地方举行的葬礼仪式。
在文学作品中,乡葬 可能被用来描绘一种传统、庄重或带有浓厚乡土气息的场景,反映出对逝者的尊重和对传统的坚守。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更多地被用来描述具体的葬礼情况,如“他回到了家乡进行乡葬”。在专业领域,如民俗学或人类学,乡葬 可能被用来研究不同地区的葬礼*俗和文化差异。
同义词:村葬、土葬、家葬
反义词:火葬、海葬
乡葬 这个词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乡”和“葬”两个字组成。在古代,由于交通不便,人们往往在家乡进行葬礼,因此形成了这一*俗。随着社会的发展,虽然火葬等现代葬礼方式逐渐普及,但乡葬在一些地区仍然保留着其传统意义和文化价值。
在传统文化中,乡葬* 承载着对逝者的尊重和对家族传统的维护。它反映了人们对生死的看法和对家族血脉的重视。在一些地区,乡葬的俗还与风水、祭祀等传统信仰紧密相关。
乡葬 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庄重、哀伤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家族的凝聚力、对逝者的怀念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在个人情感上,乡葬可能唤起对家乡的思念和对亲人的哀悼。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长辈坚持要回到故乡进行乡葬,这让我深刻体会到了乡葬在家族情感和文化传承中的重要性。这一经历让我更加尊重和理解这一传统*俗。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乡葬:
故乡的土,承载着逝者的梦,
乡葬的仪式,是对生命的颂。
家族的泪,滴落在古老的墓,
乡音未改,乡情依旧浓。
乡葬 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乡村的宁静、墓地的肃穆以及哀悼者的低语。在视觉上,可以想象一片绿油油的田野中,一座座古老的墓碑静静矗立。在听觉上,可能听到远处传来的哀乐和亲人的哭泣声。
在不同文化中,葬礼*俗各异。例如,在印度,葬礼通常在家中进行,而火葬是主要的葬礼方式。在日本,葬礼也往往在家中或寺庙进行,但火葬同样普遍。相比之下,乡葬 更强调地域性和传统性,这在一些文化中可能较为少见。
乡葬 这个词汇不仅描述了一种葬礼方式,更承载了深厚的文化意义和家族情感。通过对乡葬的学和分析,我更加理解了它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它在个人情感和家族传承中的作用。在未来的语言学和表达中,我将更加注重对这类富含文化内涵的词汇的运用和理解。
1.
【乡】
(会意。据甲骨文,像二人对食形。“‘鄉’和‘饗’原本是一字…整个字像两个人相向对坐,共食一簋的情状。本义是用酒食款待别人,是“饗”的古字)。
“乡”假借为行政区域名。
【引证】
《说文》-乡,国离邑民所封乡也。啬夫别治封圻之内六乡六卿治之。 、 《周礼·大司徒》。注:“万二千五百家。”-五州为乡。 、 《广雅》-十邑为乡,是三千六百家为一乡。 、 《礼记·王制》-习乡尚齿。 、 《庄子·逍遥游》-行比一乡。 、 《左传·庄公十年》-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2.
【葬】
(会意。小篆字形。从“死”,在“茻”(mǎng)中,“一”其中,所以荐之。指人死后盖上草席埋藏在丛草中。荐,草席覆盖。本义:人死用草覆盖埋葬,后用棺木埋入土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葬,臧也。 、 《礼记·檀弓》-葬也者,藏也。 、 《荀子·礼论》-故葬埋敬藏其形也。 、 《汉书·李广苏建传》-赐钱二百万以葬。 、 晋·干宝《搜神记》-分其汤肉葬之。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而卒葬之。 、 清·全祖望《梅花岭记》-以衣冠葬之。
【组词】
葬堂、 葬式、 葬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