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44: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44:48
浑象(hún xià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模糊不清的形象或轮廓。它通常用来形容某物的外形或轮廓不清晰,难以辨认或描述。
在文学作品中,“浑象”常用来形容梦境、幻觉或遥远记忆中的模糊形象,营造一种朦胧、神秘的氛围。在口语中,它可能用来形容视力不佳时看到的模糊景象,或者对某事物印象不深时的模糊记忆。在专业领域,如摄影或绘画中,它可能指图像处理中的模糊效果。
“浑象”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浑”意为混浊、不清晰,“象”指形象或轮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用法逐渐固定,主要用来形容视觉上的不清晰。
在**传统文化中,“浑象”可能与道家的“无为”思想相联系,强调事物的自然状态和不可捉摸的本质。在现代社会,它可能被用来形容快速变化的世界中人们对事物的不确定感。
“浑象”给人一种神秘、不确定的感觉,可能引发人们对未知的好奇和对过去的怀念。它也可能让人感到困惑和不安。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在雾天驾车时体验到“浑象”的感觉,远处的车辆和路标都变得模糊不清,增加了驾驶的难度和紧张感。
在诗歌中,“浑象”可以用来形容梦境或回忆:
梦中的花园, 花影摇曳成浑象, 记忆的碎片, 拼凑不出完整的模样。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雾气弥漫的风景画,远处的山峰和树木都呈现出“浑象”的效果。在音乐中,轻柔、缓慢的旋律可能与“浑象”的感觉相呼应,营造出一种朦胧的氛围。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vague image”或“blurred outline”,它们在描述模糊不清的形象时与“浑象”有相似的含义。
通过对“浑象”的深入学,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和情感表达。它不仅是一个描述视觉现象的词汇,也承载了文化和情感的内涵。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有助于丰富我的表达方式和理解他人的情感体验。
1.
【浑】
混同。同“混”。
【引证】
王安石《红梅》-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胡乱地,随意地。同“混”。
【引证】
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殷开山疑有伏兵,不去追赶,浑杀人马,收军回营。
2.
【象】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Elephas)和非洲象属(Loxodonta)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引证】
《说文》-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 、 《山海经·南山经》-祷过之山多象。 、 《汉书·司马相如传》-穷奇象犀。 、 《汉书·张骞传》-其民乘象以战。 、 《诗·鲁颂·泮水》-元龟象齿,大赂南金。 、 《左传·襄公二十四年》-象有齿以焚其身。
【组词】
象口、 象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