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02:12: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02:12:11
“浑金白玉”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未经雕琢的金子和未经雕琢的玉石。基本含义是指天然、原始、未经修饰的美好事物,常用来比喻人的品质纯朴、自然,不加修饰。
在文学作品中,“浑金白玉”常用来形容人物的高尚品质,如《红楼梦》中形容贾宝玉的纯真无邪。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常用,但在某些正式或文学性的场合中,仍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珠宝鉴定或考古学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描述未经加工的天然宝石。
同义词:
反义词:
“浑金白玉”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源自**古代对自然美的崇尚。在古代文学和哲学中,常有对自然、朴素之美的赞美,这个成语便是这种思想的体现。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文化中,“浑金白玉”常与道家的自然无为思想相联系,强调事物的自然状态和内在美。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也常用来教育人们保持纯朴、真实的品质,反对过度修饰和虚伪。
这个成语给人以清新、自然、纯净的情感反应。联想上,可能会想到清澈的山泉、未经污染的自然风光,以及那些保持初心、纯真的人。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用“浑金白玉”来形容一个朋友的性格,他总是保持真诚和自然,不受外界影响,这种品质让我非常欣赏。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山间清泉流,
浑金白玉心。
不染尘世垢,
自有天籁音。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清澈的溪流、未经雕琢的玉石和金块。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自然界的声音,如鸟鸣、风声等。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unpolished gem”或“raw gold”,都指未经加工的宝石或金子,但缺乏“浑金白玉”这一成语所蕴含的文化和哲学意义。
“浑金白玉”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物质的自然美,更体现了对人性纯朴、自然状态的赞美。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内涵。
士大夫出处,如浑金白玉,不可玷阙。
1.
【浑】
混同。同“混”。
【引证】
王安石《红梅》-春半花才发,多应不奈寒,北人初未识,浑作杏花看。
胡乱地,随意地。同“混”。
【引证】
诸圣邻《大唐秦王词话》-殷开山疑有伏兵,不去追赶,浑杀人马,收军回营。
2.
【金】
(会意。金文字形。从人(表示覆盖),从土,从二。从“土”,表示藏在地下;从“二”,表示藏在地下的矿物。本义:金属)。
金属的通称或金属总名。
【引证】
《说文》-金,五色金也。黄为之长。久埋不生衣,百錬不轻,从革不违,西方之行,生于土,从土左右。注:象金在土中形。 、 《尔雅·释地》-西南之美者,有华山之金石焉。 、 《易·妒》-系于金柅。 、 《书·禹贡》。注:“铜三色也。”-惟金三品。 、 唐·李朝威《柳毅传》-项掣金锁。
【组词】
五金、 白金、 金背、 金钥、 金荷、 金铺、 金钟
3.
【白】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日光上下射之形,太阳之明为白,从“白”的字多与光亮、白色有关。本义:白颜色)。
同本义。古人用以代表西方、秋季、金、肺等。
【引证】
《说文》-白,西方色也。殷用事物色白。 、 《庄子·人间世》-虚室生白。 、 《庄子·知北游》-若白驹之过隙。 、 《汉书·贾谊传》-白昼大都之中。 、 《庄子·马蹄》-白玉不毁,孰为圭璋。 、 《庄子·渔父》-须眉交白。 、 《诗·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 《荀子·荣辱》-目辨白黑美恶。 、 《战国策·燕策》-太子及宾客知其一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组词】
雪白、 白衣
4.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