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3:23:1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3:23:16
词汇“匿避”是一个汉语词汇,由“匿”和“避”两个字组成,通常用来描述隐藏或躲避的行为。下面我将从不同角度对“匿避”进行深入分析:
“匿避”的字面意思是指隐藏或躲避,以避免被发现或遭遇某种不利情况。它强调的是一种有意识的行为,目的是为了保护自己或避免某种后果。
“匿”字古汉语中意为隐藏,“避”字意为躲避。两个字结合形成“匿避”,强调的是一种主动的隐藏和躲避行为。
在**传统文化中,“匿避”可能与“隐士”文化有关,即一些人选择隐居山林,避开世俗纷扰,追求精神上的自由和宁静。
“匿避”这个词给人一种消极的情感反应,因为它通常与逃避责任、躲避困难或隐藏真相等负面行为相关联。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可能会因为各种原因选择匿避,比如为了避免冲突、保护隐私或逃避不愉快的责任。
在诗歌中,可以将“匿避”用于描绘一个逃避现实,寻找心灵避难所的形象:
在喧嚣的都市中,
我匿避于书页的森林,
寻找一片宁静的绿洲。
在英语中,“匿避”可以对应为“evade”或“hide away”,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是指躲避或隐藏。
“匿避”是一个描述逃避行为的词汇,它在不同的语境和文化中有着丰富的应用。了解和掌握这个词汇,有助于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人们在面对困难时的选择和行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增强语言的表达力和深度。
1.
【匿】
(形声。从匚(xǐ),若声(上古读音与匿声相近)。“匚”表示有所藏。本义:隐藏,躲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匿,亡也。 、 《广雅》-匿,藏也。 、 《左传·宣公十五年》。注:“亦藏也。”-瑾瑜匿瑕。 、 《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注:“藏也。”-而知匿其暱。 、 《论语》。皇疏:“藏也。”-匿怨而友其人。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引车避匿。
2.
【避】
(形声。从辵(chuò),辟声。本义:躲开,回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避,回也。 、 《苍颉篇》-避,去也。 、 《国语·周语》-无乃实有所避。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自云先世避秦时乱。 、 清·周容《芋老人传》-有书生避雨檐下。
【组词】
避风雨;避秦、 避言、 避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