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38: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38:03
“于家为国”这个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一个人在家庭中扮演的角色和为国家服务的责任。基本含义是强调个人在家庭中的责任和在国家层面的贡献应该是相辅相成的。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描述一个英雄人物如何在家庭和国家的双重责任之间找到平衡。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强调个人对家庭和社会的双重责任。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学或社会学,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讨论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如何影响国家的稳定和发展。
同义词:家国情怀、家国一体、家国同构 反义词:自私自利、不顾家国
同义词强调的是家庭和国家之间的紧密联系和个人的责任感,而反义词则指那些只顾个人利益,不顾家庭和国家利益的行为。
“于家为国”这个词汇可能源自**传统文化中对个人责任的强调,特别是在儒家思想中,个人被期望在家庭和社会中都扮演积极的角色。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被用来强调在现代社会中个人在家庭和国家层面的双重责任。
在文化中,家庭被视为社会的基本单位,而国家则是家庭的延伸。因此,“于家为国”强调了个人在家庭中的角色如何影响国家的发展和稳定。这个词汇反映了人对家庭和国家双重责任的重视。
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责任、奉献和牺牲。它可能激发人们对家庭和国家的热爱,以及对个人在社会中角色的深刻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词汇来鼓励自己在家庭和工作中都尽职尽责,努力在两个领域都做出积极的贡献。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写: “于家为国,心怀天下, 家国同构,责任无涯。 晨曦微光,照我前行, 家国情怀,永驻心间。”
视觉上,这个词汇可能让人联想到家庭和国家的象征,如家庭照片和国家标志。听觉上,可能让人联想到国歌或家庭聚会时的温馨对话。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强调个人在家庭和社会中的角色,但具体的表达和重视程度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西方文化中,个人主义可能更受重视,而在东方文化中,家庭和国家的关系可能更为紧密。
“于家为国”这个词汇强调了个人在家庭和国家中的双重责任,反映了*人对家庭和国家关系的重视。在我个人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汇提醒我要在家庭和工作中都尽职尽责,努力在两个领域都做出积极的贡献。
明·无名氏《四马投唐》第二折:“据元帅济世才施宽厚,~,端的是分破圣人忧。”
1.
【于】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往;去。
【引证】
《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 《书·大诰》-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
2.
【家】
词尾。
【组词】
成年家;整天家
3.
【为】
(爲字的本义是母猴。象形。按字,从爪,下象形。古文象两母猴相对形)。
帮助;佑助。
【引证】
《诗·大雅·凫鷖》-福禄来为。
【组词】
为虎添
4.
【国】
(会意。从“囗”(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引证】
《说文》-国,邦也。 、 《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以佐王治邦国。 、 《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 、 《左传·隐公元年》-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 、 《论语·微子》-丘也闻有国有邦者。 、 《左传·庄公十年》-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 汉·贾谊《新书·过秦论上》-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组词】
齐国;晋国;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