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23:5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23:59
“凿空之论”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言论或理论空洞无物,缺乏实质内容或根据。这个成语通常用来批评那些表面上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没有实际内容或无法验证的观点。
在文学作品中,“凿空之论”常用于批判那些华而不实、空洞无物的言论,强调内容的实质性和深度。在口语交流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表达对某人言论的不满或不信任。在专业领域,如哲学、学术讨论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指出某些理论或观点缺乏实证支持或逻辑基础。
“凿空之论”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直接来源于其字面意义,即言论或理论如同凿空一般,缺乏实质内容。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并且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持着其原始的意义和用法。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实事求是”和“言之有物”,因此“凿空之论”常常被用来批评那些不切实际、缺乏实际操作性的言论。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爆炸和网络言论的增多,这个成语的使用频率可能有所增加,用以批判那些缺乏深度和实质的网络言论。
使用“凿空之论”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种批评和不信任的情感色彩。它让人联想到那些表面上华丽但缺乏实质内容的言论,可能会引起人们对言论真实性和可信度的质疑。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某人的言论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实际上缺乏具体内容或证据支持,我可能会使用“凿空之论”这个成语来表达我的不满或不信任。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言辞如风,轻飘飘,凿空之论,无人信。”
想象一个演讲者站在台上,口若悬河,但听众的表情逐渐变得冷漠和不耐烦,这可以形象地代表“凿空之论”的场景。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empty talk”或“hot air”,虽然不完全等同于“凿空之论”,但都传达了言论缺乏实质内容的意思。
“凿空之论”这个成语在批判缺乏实质内容的言论时非常有用,它提醒我们在表达和接受信息时要注重内容的实质性和可信度。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我们的观点和批评。
固不可凿空立论,然读书有疑有所见,自不容不立论。
1.
【凿】
(形声。从金,鑿(zuò)省声。从金,表示与金属制品有关。本义:凡穿物使通都称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凿,穿木也。 、 《仪礼·士丧礼》-重木刊凿之。 、 宋·沈括《梦溪笔谈》-皆是水凿之穴。(凿,这里是冲刷的意思。)
【组词】
凿巾、 凿穴
2.
【空】
使之困穷。
【引证】
《诗·小雅·节南山》-不宜空我师。 、 《孟子》-饿其体肤,空乏其身。
【组词】
空乏、 空竭、 空匮
腾让出来。
【引证】
鲁迅《彷徨·离婚》-同时,船旁的坐板也空出坐位来了。
【组词】
他由于辞职从而把他在国会的席位空了出来
3.
【之】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 、 《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如语焉而未之然。
4.
【论】
(形声。从言,仑(lún)声。本义:评论,研究。引申为“议论”)。
议论, 分析和说明事理。
【引证】
《说文》-论,议也。 、 《论语序集解》-论理也,次也。 、 《周礼·考工记》。注:“谓谋虑治国之政令也。”-坐而论道。 、 《史记·张仪传》-臣请论其故。 、 宋·胡仔《苕溪渔隐丛话》-留连论诗。 、 《资治通鉴·汉纪》-与蒙论议。 、 诸葛亮《出师表》-每与臣论此事。 、 《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十几人论议。
【组词】
论道、 论黄数黑、 论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