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1:29:1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1:29:17
词汇“恒诰”在中文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是一个较为古雅或专业性较强的词汇。根据字面意思,我们可以进行以下分析:
“恒诰”由两个字组成:
结合起来,“恒诰”可能指的是一种持久不变的正式文告或命令。
由于“恒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现代汉语中的使用非常有限。在古代文学或历史文献中,可能会出现“恒诰”一词,用以描述帝王或官方的持久性命令或文告。
“恒诰”一词可能源自古代汉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逐渐降低,现代汉语中很少见到。
在古代中国,帝王或官方的文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恒诰”可能指的是那些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官方文告,反映了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和权威观念。
“恒诰”一词可能给人一种庄重、权威的感觉,联想到古代的仪式感和官方的严肃性。
由于“恒诰”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在日常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或遇到。
在创作中,可以将“恒诰”用于描述一个具有持久影响力的官方文告,如在历史小说或剧本中。
结合古代官方文告的形象,可以联想到古代文书的书写风格和官方仪式的庄重氛围。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恒诰”的词汇,但可以找到描述类似概念的词汇,如拉丁语中的“edictum”。
“恒诰”是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反映了古代社会的官方文告和权威观念。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汉语的历史和文化。
1.
【恒】
(会意。金文,从心,从月,从二。“二”,表示天地。本义:永久,永恒)。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恒,常也。 、 《易·序卦传》-恒者,久也。 、 《易·系辞下传》-恒,德之固也。 、 《诗·小雅·小明》-无恒安处。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以求其恒。
【组词】
恒牙、 恒风、 恒舞、 恒制
2.
【诰】
(形声。从言,告声。本义:告诉)。
同本义,上告下曰诰。
【引证】
《说文》。段注:“以言告人,古用此字,今则用告字。以此诰为上告下之字。”-诰,告也。 、 《说文通训定声》-按,上告下之义,古用诰,秦复造诏安当之。 、 《书·太甲下》-伊尹申诰于王。 、 《易·姤》-后以施命诰四方。 、 《列子·杨朱》注-告上曰告,发下曰诰。 、 《书·序》-雅告奥义。 、 《荀子·大略》。注:“诰誓以言辞相诫约也。”-诰誓不及五帝。 、 《书·大诰》释文-至秦又造诏字以当之。
【组词】
诰命夫人、 诰授、 诰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