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44:3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44:37
“偃武行文”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停止武力行动,转而从事文化教育或文职工作。这个成语强调从武力转向和平、文化和教育的发展,通常用来描述一个国家或个人从军事扩张转向文化繁荣或和平建设。
在文学作品中,“偃武行文”常用来描绘一个时代的转变,如从战乱到和平,从野蛮到文明。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建议某人从暴力或冲突中退一步,转而寻求更和平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成语可能用来分析国家政策的转变。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文化与武力的关系上有所不同,但都与“偃武行文”在某种程度上相关。
“偃武行文”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偃武修文,归马于华山之阳,放牛于桃林之野。”这里的“偃武”指的是停止武力,“修文”则是指发展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从武力转向文化的转变。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偃武行文”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和平与文化优先的理念。在社会背景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鼓励和平解决冲突,强调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以和平、文明和进步的联想。它传达了一种从暴力和冲突中解脱出来,转向更文明、更有建设性的生活方式的愿望。
在个人生活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鼓励自己在面对冲突时选择更和平的解决方式,或者在职业选择上,从更具竞争性的领域转向更注重创造和文化的领域。
在诗歌中,可以使用“偃武行文”来描绘一个时代的转变:
战鼓声息,书声起, 偃武行文,春满园。 铁马金戈,化作笔墨, 书写和平,新篇章。
视觉上,可以联想一幅画面:战场上废弃的武器旁边,孩子们在读书写字。听觉上,可以是一首轻柔的钢琴曲,象征着从战争的喧嚣到和平的宁静。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lay down arms”(放下武器),但这个表达没有直接对应的文化和教育发展的含义。
“偃武行文”这个成语不仅是一个描述历史转变的词汇,也是一个鼓励和平与文化发展的象征。在个人和集体层面,它提醒我们在面对冲突时寻求和平的解决方案,并重视文化教育的重要性。
今陛下能偃武行文,不复用兵乎?
冀闻‘康哉’之歌,~之美。
1.
【偃】
(形声。从人,匽(yàn)声。本义:仰卧;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偃,僵也。 、 《广雅》-偃,仰也。 、 《左传·定公八年》-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 、 《吴越春秋》-迎风则偃,背风则仆。 、 、 《诗·小雅·北山》-或息偃在床。
【组词】
偃腹、 偃寝、 偃斧
2.
【武】
(会意。从止,从戈。据甲骨文,人持戈行进,表示要动武。本义:勇猛;猛烈) 同本义。
【引证】
《左氏春秋·宣公十二年》-楚庄王曰,夫文止戈为武。又曰,夫武禁暴戢兵保大定功安民和财者也。 、 《易·履》-武大为于大君。 、 《诗·郑风·羔裘》-孔武有力。 、 《楚辞·九歌·国殇》-诚既勇兮又以武。
【组词】
英武、 威武、 武色、 武车、 武健、 武断乡曲
指干戈军旅之事。
【引证】
《韩非子·五蠹》-德不厚而行武。 、 《三国志·诸葛亮传》-用武之国。 、 《资治通鉴》-无用武之地。 、
【组词】
武弁、 武不善作、 武训、 武略、 武教、 武运、 武德
3.
【行】
(会意。从彳,从亍。本义:走路,行走)。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行,人之步趋也。 、 《广雅》-行,往也。 、 《易·复》-中行独复。 、 《诗·邶风·击鼓》-我独南行。 、 《诗·小雅·大东》-行彼周行。 、 《左传·僖公三十年》-行李之往来。 、 蔡邕《独断》-天子以四海为家,故谓所居为行在所。 、 《论语·述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 《庄子·逍遥游》-此虽免乎行,犹有所待者也。 、 《后汉书·列女传》-羊子尝行路。 、 《世说新语·自新》-行数十里。 、 明·魏禧《大铁椎传》-与偕行。
【组词】
出行、 远行、 行三坐五、 行学、 行行、 行次
4.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