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00: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00:58
媵女(yìng nǚ)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字面意思是指随嫁的女子,通常是指贵族或王室成员的女儿出嫁时,随同一起嫁到夫家的其他女子,她们可能是新娘的姐妹、侄女或其他亲属。媵女在古代婚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她们不仅是新娘的陪伴,也可能成为丈夫的妾室。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媵女常常被提及,用以描述复杂的婚姻关系和家族联姻。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文学研究和古代社会制度的研究中,媵女是一个重要的概念。
媵女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婚姻*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现代汉语中很少使用,但在研究古代社会和文化的文献中仍然可以看到。
媵女制度体现了古代**社会的家族观念和政治联姻的重要性。通过媵女,家族可以加强与其他家族的联系,同时也可能通过媵女来增加自己在夫家的影响力。
媵女这个词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宫廷生活、复杂的家族关系和女性的命运。它可能引发对古代女性地位和婚姻制度的思考。
在现代社会,媵女的概念已经不再适用,但在讨论古代婚姻制度或历史**时,这个词汇仍然有其特定的学术价值。
在创作历史小说或剧本时,媵女可以作为一个有趣的元素,用来展现古代社会的复杂性和人物之间的关系。
想象一幅古代婚礼的画面,新娘身着华丽的服饰,身边站着几位媵女,她们的服饰可能稍显朴素,但同样精致。这样的场景可以通过绘画或古装剧来呈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概念可能存在,例如古埃及的“姐妹婚姻”(sibling marriage),但在具体实践和意义上可能有所不同。
媵女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汉语,但它对于理解古代*的婚姻制度、家族关系和社会结构具有重要意义。在学历史和文化时,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过去的社会形态。
1.
【媵】
(形声。从女,朕(zhèn)声。本义:指随嫁,陪送出嫁)。
同本义。
【引证】
《仪礼·士昏礼》。注:“古者嫁女,必娣姪从之,谓之媵。”-媵御馂。 、 《左传·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
2.
【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个敛手跪着的人形。本义:女性, 女人,与“男”相对)。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王育说:“对文则处子曰女,适人曰妇。”-女,妇人也。 、 《诗·卫风·氓》-女也不爽,士贰其行。 、 贾谊《论积贮疏》-一女不织,或受之寒。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女行无偏斜,何意致不厚。 、 晋·陶渊明《桃花源记》-男女衣著。 、 《韩非子·亡征》-男女无别。 、 明·袁宏道《满井游记》-如倩女之靧。 、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男女奔窜。
【组词】
女陪堂、 女先儿、 女红、 女冠、 女兄、 女伯、 女嬖、 女隶、 女中丈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