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8:18:1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8:18:11
婢媵(bì yìng)是一个汉语词汇,主要指古代贵族家庭中的女仆或侍女。其中,“婢”指的是女仆,“媵”在古代有陪嫁的意思,特指随嫁的女仆。因此,“婢媵”合起来通常指的是在贵族家庭中服侍主人的女性仆人,她们可能包括家中的普通女仆和随嫁而来的侍女。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婢媵”常被用来描述贵族家庭的生活场景,尤其是在描述宫廷或大家族的日常生活时。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已经不太常用,现代汉语中更常用“女仆”或“佣人”来代替。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古代文学研究中,这个词汇仍然被用来准确描述古代社会的特定角色。
“婢”字最早见于甲骨文,原意为女奴,后来泛指女仆。“媵”字则源于古代的婚姻*俗,指随嫁的女仆。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两个字的含义逐渐合并,形成了“婢媵”这一复合词,用以指代在贵族家庭中服务的女性仆人。
在古代**,婢媵是社会等级制度的一部分,她们的身份通常是低下的,受到主人的严格控制。她们的存在反映了古代社会的性别不平等和阶级差异。在一些文学作品中,婢媵的形象往往被赋予了更多的人性化和情感色彩,成为探讨社会问题和人性的重要角色。
提到“婢媵”,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女性的从属地位以及她们在家庭中的辛勤劳作。这个词汇可能会引起对历史不平等的反思,以及对那些在历史长河中默默无闻的女性的同情和尊重。
在现代社会,“婢媵”这个词汇已经很少直接使用,但它仍然可以作为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个窗口。在学*和研究古代文学或历史时,了解“婢媵”的含义和背景可以帮助更深入地理解相关作品和。
在创作中,可以将“婢媵”这一词汇融入到描述古代场景的诗歌或故事中,以此来增强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氛围。例如,在描述一个古代宫廷的场景时,可以使用“婢媵”来描绘那些忙碌于宫殿中的女性仆人。
结合古代宫廷的图片或视频,可以更好地理解“婢媵”这一词汇所代表的场景。在听觉上,可以想象古代宫廷中的声音,如婢媵们的脚步声、低语声,以及她们在执行任务时的各种声音。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角色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如欧洲的“maidservant”或“lady-in-waiting”。这些词汇虽然在具体含义上有所差异,但都指向了在贵族或皇室家庭中服务的女性仆人这一概念。
“婢媵”这一词汇虽然已经不太常用,但它仍然是了解*古代社会和文化的一个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一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等级制度、性别角色以及人们在家庭和社会中的地位和作用。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历史词汇不仅能够丰富词汇量,还能够增进对文化历史的理解和尊重。
1.
【婢】
(形声。从女,卑声。本义:旧社会里被迫受剥削阶级役使的女子)。
古代罪人的眷属没入宫为婢,后通称受役使的女子。
【引证】
《说文》-婢,女之卑者也。 、 《左传·僖公二十二年》。注:“婢子,妇人之卑称也。”-使婢子侍执巾栉。 、 《礼记·檀弓》。注:“妾也。”-使吾二婢子夹我。 、 《礼记·内则》。注:“所通贱人之子。”-父母有婢子。 、 明·归有光《项脊轩志》-先大母婢也。 、 唐·李朝威《柳毅传》-为婢仆所惑。
【组词】
婢婿、 婢妾
2.
【媵】
(形声。从女,朕(zhèn)声。本义:指随嫁,陪送出嫁)。
同本义。
【引证】
《仪礼·士昏礼》。注:“古者嫁女,必娣姪从之,谓之媵。”-媵御馂。 、 《左传·僖公五年》-以媵秦穆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