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46: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46:22
词汇“塞耳盗钟”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吕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捂住自己的耳朵去偷钟,比喻自己欺骗自己,或自己听不见就以为别人也听不见。
“塞耳盗钟”字面意思是用东西塞住耳朵去偷钟,比喻自欺欺人,或者指自己不愿意听到的事情就以为别人也听不到。
“塞耳盗钟”源自《吕氏春秋》,后来成为常用的成语,用来形容那些不愿意面对现实、自欺欺人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这个成语常被用来教育人们要正视问题,不要逃避现实。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讽刺和无奈的情感,让人联想到那些明知故犯、自欺欺人的行为。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或组织对明显的问题视而不见,这时就可以用“塞耳盗钟”来形容他们的行为。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世间万象皆清晰,唯有愚者塞耳盗钟。”
想象一个人捂住耳朵去偷钟的画面,这个成语的视觉形象是滑稽而又可悲的。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bury one's head in the sand”,比喻逃避现实。
“塞耳盗钟”这个成语提醒我们要正视现实,不要自欺欺人。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正确使用这个成语可以增强表达的深度和讽刺效果。
百姓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揜其耳。
从前有个小偷发现人家家门口挂着一口很大的铜钟,他想偷但一个人搬不动,想把他敲碎卖碎铜,担心敲钟时别人听到声音而偷不成,终于想出一个绝妙的主意,就是把自己的耳朵用棉花塞住听不到声音,结果偷窃时被当场逮住
《魏书·尔朱荣传》:“惟欲指影以行权,假形而弄招,此则掩眼捕雀,~。”
1.
【塞】
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同: 僿
【引证】
《书·皋陶谟》-刚而塞。 、 《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组词】
闭耳塞听;阻塞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盗】
(会意。甲骨文字形,意思是:看到人家的器皿就会贪婪地流口涎,存心不善。本义:盗窃,偷东西)。
同本义。
【引证】
、 《荀子·脩身》-窃货曰盗。 、 《庄子·山水》-君子不为盗,贤人不为窃。 、 《左传·僖公二十四年》-窃人之财犹谓之盗。 、 《左传·文公十八年》-盗器为奸。 、 《荀子·不苟》-盗名不如盗货。 、 《史记·魏公子列传》-如姬果盗兵符与公子。 、 《晏子春秋·内篇杂下》-齐国人善盗乎?
【组词】
偷盗、 盗跖下惠、 盗名
4.
【钟】
(形声。左形,右声。鐘:本义:古代打击乐器,青铜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杨树达曰:“钟者,可捶之物。”-钟,乐钟也。 、 《广雅·释器》-钟,铃也。 、 《礼记·明堂位》-垂之和钟。 、 《左传·昭公二十一年》-钟音之器也。 、 《淮南子·本经》-大钟鼎。 、 《国语·周语》-细钧有乐,钟兑音也。 、 宋·苏轼《石钟山记》-声如洪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