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8:4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8:46:27
“塞耳偷铃”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把耳朵塞住去偷铃铛。这个成语用来比喻自欺欺人,明知道真相却故意不去面对或假装不知道。
在文学作品中,这个成语常用来讽刺那些明知故犯或自欺欺人的人物。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它来批评某人的愚蠢行为或不诚实态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描述某些人的自我欺骗行为。
同义词:自欺欺人、掩耳盗铃、装聋作哑 反义词:实事求是、坦诚相待
“塞耳偷铃”这个成语出自《吕氏春秋·自知》:“有得钟者,欲负而走,则钟大不可负;以椎毁之,钟况然有音。恐人闻之而夺己也,遽掩其耳。”后来演变成“掩耳盗铃”,再后来简化为“塞耳偷铃”。
在**文化中,这个成语常用来教育人们要诚实面对问题,不要自欺欺人。在社会交往中,它提醒人们要坦诚相待,不要试图掩盖真相。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是一种无奈和讽刺的情感。它让人联想到那些明知故犯的人,以及他们在面对真相时的尴尬和愚蠢。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些人试图通过谎言来掩盖自己的错误,这种行为让我想起了“塞耳偷铃”这个成语,提醒我诚实的重要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掩耳盗铃声,自欺欺人心。
明知真相在,偏要谎言深。
想象一个人用手捂住耳朵,试图偷走一个铃铛,这个画面充满了讽刺和荒谬。听觉上,铃铛的声音被故意忽视,形成一种强烈的对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burying one's head in the sand”,比喻鸵鸟把头埋在沙子里,假装危险不存在,与“塞耳偷铃”有相似的含义。
“塞耳偷铃”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自欺欺人的行为,提醒我们在面对问题时要诚实和勇敢。在语言学*和表达中,它是一个有力的工具,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批评不诚实的行为。
如此见解,即是落空亡底外道,鬼不散底死人,冥冥漠漠,无觉无知,塞耳偷铃,徒自欺诳。
这是~的做法。
1.
【塞】
实,堵、填充空隙,用于书面词语中。 同: 僿
【引证】
《书·皋陶谟》-刚而塞。 、 《诗·邶风·燕燕》。郑《笺》云:塞,充实也。《说文》:僿,实也。-仲氏任只,其心塞渊。 、 《礼记·孔子闲居》-志气塞乎天地。
【组词】
闭耳塞听;阻塞
2.
【耳】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耳朵形。汉字部首之一。本义:耳朵)。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耳,主听也。 、 《白虎通·情性》-耳者,肾之候。 、 《春秋·元命苞》-耳者,心之候。 、 《鬼谷子·权篇》-耳目者,心思之助也。 、 《易·说卦》-坎为耳。 、 明·刘基《苦斋记》-忠言逆耳利于行。 、 宋·苏轼《石钟山记》-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
【组词】
耳目官、 耳斡儿、 耳朵垂子、 耳根厢、 耳顺
3.
【偷】
(形声。从人,俞声。本义:苟且;马虎)。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偷,苟且也。 、 《国语·晋语一》-其下偷以幸。 、 《礼记·表记》-安肆曰偷。 、 唐·杜甫《石壕吏》-存者且偷生。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偷性命于榛莽。 、 清·张廷玉《明史》-诸司素偷惰。
【组词】
偷的锣儿敲不得、 偷存、 偷合、 偷弛、 偷免、 偷快、 偷幸、 偷苟
4.
【铃】
(形声。从金,令声。本义:金属制成的响器。又为打击乐器。形似钟而小)。
同本义。
【引证】
《周礼·春官·巾车》-大祭祀,鸣铃以应鸡人。
【组词】
铃杵、 铃语、 铃铎、 铃铛寿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