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13:04:4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13:04:41
词汇“俎羞”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源自古代汉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俎羞”进行分析:
“俎羞”一词的字面意思是祭祀时放在俎(古代祭祀时用来盛放祭品的器具)上的美味食物。在古代,俎羞通常指的是用于祭祀的肉类或其他珍贵食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俎羞”常用来形容祭祀的隆重和神圣,如《诗经》中就有“俎豆之事”(俎豆指祭祀用的器具和食物)的表述。在现代语境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但在讨论古代礼仪、祭祀文化时可能会被提及。
“俎羞”一词的词源可以追溯到古代的祭祀文化。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范围逐渐缩小,现代汉语中几乎不再使用。
在古代**,祭祀是一种重要的社会活动,俎羞作为祭祀的一部分,体现了古人对神灵的敬畏和对礼仪的重视。这种文化传统在现代社会中已经大大减弱。
提到“俎羞”,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仪式和神圣氛围,以及那种对神灵的虔诚和敬畏之情。
由于“俎羞”是一个较为生僻的词汇,个人在生活中很少有机会直接使用。但在学*古代文化和礼仪时,了解这个词汇有助于更深入地理解古代社会的文化背景。
在创作古风诗歌或小说时,可以使用“俎羞”来营造古代祭祀的氛围,如:“月下俎羞香,神前烛火长。”
想象一幅古代祭祀的画面,可以看到摆放整齐的俎羞,听到祭祀时的钟鼓声,感受到那种庄严而神秘的气氛。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祭祀用语可能会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如在古埃及文化中,祭祀用的食物和器具也有特定的名称和象征意义。
“俎羞”作为一个古代汉语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用,但它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化和语言的演变。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虽然我们可能不会直接使用“俎羞”,但了解其背后的文化意义对于提升语言素养和文化修养是有益的。
1.
【俎】
(指事兼形声。小篆字形。《说文》“从半肉在且上。”且,祭祀所用的礼器。本义:供祭祀或宴会时用的四脚方形青铜盘或木漆盘,常陈设牛羊肉)。
同本义。
【引证】
《诗·小雅·楚茨》-为俎孔硕。 、 《左传·隐公五年》-鸟兽之肉,不登于俎。 、 《山海经·海外西经》-祭操俎。 、 《论语·卫灵公》-俎豆之事。 、 《庄子·逍遥游》-庖人虽不治疱,尸祝不越樽俎而代之矣。
【组词】
俎几、 俎拒、 俎味
2.
【羞】
(会意兼形声。据甲骨文,以手持羊,表示进献。小篆从羊,从丑,丑亦声。“丑”是手的讹变。本义:进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羞,进献也。从羊,羊所进也。 、 《周礼·宰夫》。注:“庶羞,内羞”。按,内羞,房中之羞也。-以式法掌祭祀之戒具,与其荐羞。 、 《周礼·笾人》。注:“荐羞皆进也。”-共其笾荐羞之实。 、 《左传》-可荐于鬼神,可羞于王公。
【组词】
羞豆、 羞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