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22:14:3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22:14:33
早夭:指人或动物在幼年或青年时期过早地死亡,通常指的是生命尚未完全展开就夭折的情况。
早夭一词源自汉语,由“早”和“夭”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夭”即指未成年而死,“早”则强调时间的提前。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基本保持不变,但在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早夭往往被视为不祥之兆,与家族的福祉和命运紧密相关。在现代社会,尽管医学进步降低了早夭率,但这个词仍然承载着对生命脆弱性的深刻反思。
早夭这个词往往引发人们对生命短暂和不可预测性的感慨,以及对逝去生命的同情和哀悼。它提醒人们珍惜生命,同时也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普遍恐惧。
在我的生活中,曾有一位朋友的弟弟因疾病早夭,这件事让我深刻体会到生命的脆弱和家庭因此承受的巨大痛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早夭”:
在春日的花园里,
一朵花儿早夭,
它的芬芳未及绽放,
便随风而逝。
早夭可能让人联想到黑白照片中的稚嫩面孔,或是哀伤的音乐旋律,如肖邦的《葬礼进行曲》。
在英语中,“早夭”可以对应为“premature death”或“infant mortality”,在不同的文化中,对早夭的看法和处理方式也有所不同。
早夭这个词深刻地反映了生命的脆弱性和时间的无情。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这样的词汇不仅能丰富我们的词汇量,还能加深我们对生命和社会的理解。通过分析和应用“早夭”,我更加珍惜当下的生活,并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更深的思考。
1.
【早】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日”,下面是“甲”。“甲”的最早写法象“十”,指皮开裂,或东西破裂。“早”即天将破晓,太阳冲破黑暗而裂开涌出之意。本义:早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早,晨也。 、 《诗·召南·小星》疏-晨初为早。 、 《老子》-是谓老服。 、 唐·韩愈《原毁》-早夜以思。 、 唐·白居易《钱塘湖春行》-早莺争暖树。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早暮咈吾耳。 、 《聊斋志异·促织》-早出暮归。
【组词】
清早、 明早、 早出晚归、 起早贪黑;早天、 早角、 早朝、 早膳、 早霞、 早堂、 大清早
2.
【夭】
(象形。小篆字形,象头部屈曲的样子。本义:屈,摧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从大而屈其首,指事,申者,腰之直,夭者头之曲。-夭,屈也。 、 《论语》-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 《管子·禁藏》-毋伐木,毋夭英,毋附竿。
【组词】
夭英
短命,早死。未成年而死。
【引证】
《释名》-少壮而死曰夭。 、 《礼记·王制》-不殀夭。 、 《孟子·尽心上》-夭寿不贰,修身以俟之。 、 《庄子·齐物论》-莫寿于殇子,而彭祖为夭。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夭其稚枝。 、
【组词】
夭札、 夭死、 夭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