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9:27:0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9:27:09
“惊心破胆”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内心受到极大的惊吓,以至于胆子都被吓破了。这个成语形容极度恐惧或震惊,通常用来描述人在面对极其可怕或意外的情况时的反应。
在文学作品中,“惊心破胆”常用于描绘恐怖、紧张或悲剧的场景,增强故事的氛围和情感强度。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夸张地描述某人受到的惊吓程度。在专业领域,如心理学或法律领域,这个词汇可能用于描述极端的心理创伤或法律案件中的震撼效果。
同义词:心惊胆战、魂飞魄散、胆战心惊 反义词:镇定自若、泰然处之、处变不惊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侧重点不同,如“心惊胆战”更侧重于内心的恐惧和不安,而“魂飞魄散”则强调精神上的崩溃。
“惊心破胆”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汉语中对于心理状态的生动描述。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固定,成为描述极端恐惧的常用表达。
在**文化中,对于恐惧和震惊的表达有着丰富的词汇和成语,反映了中华民族对于情感表达的细腻和深刻。这个成语在社会背景中的使用,也体现了人们对于极端情绪体验的共鸣和理解。
这个成语带给人的情感反应通常是强烈的恐惧和不安。联想上,可能会想到一些恐怖电影、惊悚小说或是生活中的某些突发**,这些都能引发类似的情感体验。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一些意外或突发**让人感到“惊心破胆”,比如亲眼目睹一场严重的车祸,或是听到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夜深人静时,忽闻窗外声,惊心破胆,梦回无踪。”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恐怖场景的画面,如黑暗中的阴影、扭曲的面孔等。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尖叫声、风声或是心跳声。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scared out of one's wits”或“terrified to the cor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传达了极度的恐惧感。
“惊心破胆”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非常有力的表达,能够生动地描绘出人在极端恐惧状态下的心理反应。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丰富我们的词汇量,提高语言的表现力。
1.
【惊】
(形声。从马,敬声。本义:马受惊)。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驚,马骇也。 、 《战国策·赵策一》-襄子至桥而马惊。
【组词】
惊嘶、 惊尘、 惊镳
2.
【心】
(象形。据甲骨文和小篆,中间像心;外面像心的包络。本义:心脏)。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在肺之下,膈膜之上,着脊第五椎。形如莲蕊,上有四系,以通四脏。心外有赤黄裹脂,谓之心包络。-心,人心也。在身之中,象形。 、 《吕氏春秋》-其祀中霤,祭先心。 、 方苞《狱中杂记》-顺我,即先刺心;否则,四肢解尽,心犹不死。
【组词】
心腹之病、 心上刃、 心肝肐蒂、 心气、 心系、 心脾
3.
【破】
(形声。从石,皮声。本义:石头开裂;破碎,碎裂)。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破,石碎也。 、 李贺《李凭箜篌引》-石破天惊逗秋雨。 、 《史记·项羽本纪》-沉船、破甑。 、 《荀子·劝学》-卵破子死。 、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秦王恐其破璧。
【组词】
爆破、 破瓦、 破卵倾巢、 破剥、 破坠、 破溃、 破块
4.
【胆】
(形声。从肉,詹声。本义:胆囊。动物体内消化器官之一)。
同本义。通称胆或苦胆。
【引证】
《说文》。俗字作“胆”。-膽,连肝之府也。 、 《素问·灵兰秘典论》。按,形如瓶,长三寸,在肝之短叶间。华佗曰:“胆者,中清之府,号曰将军。主藏而不泻。”-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 《淮南子·精神》。注:“胆,金也。”-胆为云,肝为风,肾为雨。 、 李白《行路难》-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
【组词】
胆结石、 胆裂、 胆裂魂飞、 胆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