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4:2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4:22
“杂采众说”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广泛地收集和采纳各种不同的意见或说法。这个成语强调的是在处理问题或进行决策时,不偏听偏信,而是广泛听取各方面的意见,以期得到更全面、更客观的判断。
在文学作品中,“杂采众说”常用来形容作者在创作时广泛吸收各种文化、思想和艺术形式,以丰富作品的内涵。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以用来建议某人在做决定前多听取不同的意见。在专业领域,如法律、政治或商业决策中,这个词汇强调了多元意见的重要性。
这些同义词和反义词在强调广泛听取意见与独断专行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杂采众说”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体现了中华文化中重视集体智慧和多元观点的传统。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使用逐渐普及,成为表达广泛听取意见的常用语。
在**传统文化中,“杂采众说”与儒家思想中的“和而不同”相呼应,强调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寻求共识。在现代社会,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倡导民主和开放的决策过程。
这个词汇给人以开放、包容的情感反应,联想到了多元文化的融合和集体智慧的力量。它鼓励人们在面对复杂问题时,保持开放的心态,广泛听取不同的声音。
在日常生活中,我常常鼓励团队成员在项目讨论中杂采众说,这样可以确保我们的决策更加全面和周到。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杂采众说,每一滴水珠都闪烁着智慧的光芒。”
视觉上,可以联想到一个充满各种颜色和形状的拼贴画,象征着不同观点的融合。听觉上,可以想象一个充满各种声音的集市,每个声音都在诉说着不同的故事。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take into account a variety of opinions”或“consider a range of perspectives”,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核心意义相似,都强调了多元意见的重要性。
“杂采众说”这个成语在我语言学和表达中具有重要意义,它不仅教会我在决策时广泛听取意见,也提醒我在生活中保持开放和包容的态度。通过深入学和分析这个词汇,我更加理解了多元文化的重要性和集体智慧的力量。
要坚持自己的观点,不要~
1.
【杂】
(形声。从衣,集声。本义:五彩相合)。
同本义。
【引证】
《周礼·考工记》-画绘之事,杂五色。
2.
【采】
采地,古代士大夫的封邑 ,又叫采邑,食邑,采地。
【引证】
《礼记·礼运》-大夫有采,以处其子孙。 、 《法言·重黎》。注:“食税也。”-西采雍梁。 、 《公羊传·襄公十五年》注-所谓采者,不得有其土地人民采取其租税耳。字亦作寀。
3.
【众】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同本义。
【引证】
《国语·周语》-人三为众。 、 《易·说卦》-坤为众。 、 《周礼·大宗伯》-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 、 《后汉书·杨终传》-安土重居,谓之众庶。 、 《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庸众而野。 、 《论语·卫灵公》-众恶之,必察焉。 、 《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 、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 、 《史记·陈涉世家》-此教我先威众耳。 、 诸葛亮《后出师表》-群疑满服,众难塞胸。 、 清·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激众愤。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吾村之众。
4.
【说】
古语的读法。 同: 悦
【引证】
《论语·学而》-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 《战国策·魏策》-秦王不说。 、 《韩非子·内诸说上》-宣王说之。 、 《韩非子·五蠹》-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