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5:01:4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5:01:44
“残躯”一词的字面意思是指残缺不全的身体或躯体。它通常用来描述因疾病、事故、战争或其他原因导致身体部分缺失或功能受损的情况。
在文学作品中,“残躯”常用来象征生命的脆弱、坚韧或某种精神状态。在口语中,它可能带有同情或悲悯的情感色彩。在专业领域,如医学或康复学,它可能更具体地指代身体损伤的具体情况。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强调的方面不同,如“残体”更侧重于整体的残缺,而“残肢”则特指四肢的缺失。反义词则强调身体的完整性和健康状态。
“残躯”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残”和“躯”两个字组成。在古代汉语中,“残”意味着不完整或损坏,“躯”则指身体。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不同的文化和社会背景中,“残躯”可能承载着不同的象征意义。在一些文化中,它可能被视为不幸或悲剧的象征,而在其他文化中,它可能被看作是勇气和坚韧的标志。
“残躯”这个词往往带有一种悲凉和同情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生命的脆弱性和人类对抗逆境的勇气。这种情感反应可能会影响人们对残疾人的态度和行为。
在个人生活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因车祸失去一条腿的朋友。他的坚韧和乐观态度让我深刻理解了“残躯”不仅仅是身体上的残缺,更是心灵上的强大。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残躯”:
他的残躯,如同一棵折断的树,
却在风雨中顽强地生长,
每一片新叶,都是他坚韧的证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战争后士兵的残躯的画面,充满悲壮和力量。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低沉而有力的旋律,来表达“残躯”所蕴含的坚韧和悲壮。
在不同语言中,如英语中的“mutilated body”或“disabled body”,虽然都能表达类似的意思,但每个词汇背后的文化和社会含义可能有所不同。
通过对“残躯”的深入学习,我更加理解了这个词汇在不同语境下的丰富含义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描述身体残缺的词汇,更是承载着人类坚韧和勇气的象征。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正确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感染力。
1.
【残】
(形声。从歹(è),戋(jiān)声。从“歹”表示与死亡有关。本义:伤害)。
同本义。
【引证】
《苍颉篇》-残,伤也。 、 《战国策·秦策》。注:“灭也。”-昔智伯瑶残范中行。 、 《诗·大雅·民劳》-废为残贼。 、 《战国策·齐策》。注:“坏也。”-则汝残矣。 、 《史记·樊郦滕灌传》。集解:“谓多所杀伤也。”-凡二十七县残。 、 《战国策·秦策》。注:“害也。”-张仪之残,樗里疾也。 、 《周礼·夏官》-放轼其君则残之。 、 《左传·宣公二年》-残名以逞。
【组词】
摧残、 残心、 残贼、 残灭、 残夷
2.
【躯】
(形声。从身,区声。本义:身体)。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躯,体也。 、 明·刘基《卖柑者言》-籍柔覆温之躯。 、 明·刘基《卖柑者言》-赖是以食吾躯。
【组词】
躯老、 血肉之躯;躯量、 躯躬、 躯材、 躯身
1、残躯败体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指身体残破不堪,形容身体状态极差或受过严重的伤害。这个成语通常用于形容因疾病、战争或其他原因导致的身体状况恶化,强调身体的虚弱与脆弱。
2、在文学和艺术中,残躯败体常用于表达对生命脆弱的感慨,或是对历史悲剧的反思。
3、可以将残躯败体理解为一种对生命质量的否定,提醒人们珍惜健康和生命。
4、该成语的使用通常带有悲奏的色彩,映衬出人类对命运无常的无奈。
5、在某些文化背景下,残躯败体也可以引申为对个体历史的反思,强调历史伤痕与人性的脆弱。
1、这位老人在战火中经历了无数磨难,如今已是残躯败体,令人心痛。
2、他由于长年累月的疾病折磨,身体已经残躯败体,走路都困难。
3、这幅画描绘了战争的惨烈场面,展现了残躯败体的士兵,触动了每一个观者的心。
4、在这篇小说中,主人公经历了无数挫折,最终活成了一个残躯败体的孤独者。
5、战后的城市,留下了许多残躯败体的痕迹,让人感慨战争的残酷。
1、可以探讨历史上的战争如何对士兵的身体和心理造成影响,理解残躯败体在历史叙述中的重要性。
2、可以研究当代社会对健康、长寿和身体完整性的重视,反思残躯败体在现代生活中的意义。
3、可以分析文学作品中关于身体与灵魂碰撞的主题,深入理解残躯败体背后的深层含义。
4、可以关注心理健康问题,探讨身体状况与心理状态之间的关系,理解残躯败体不仅是生理的,也是心理的。
5、可以从社会学角度研究残躯败体如何影响个体的社会地位和人际关系,以及如何传播影响社会的认知。
我见她了,也有似这般残躯败体的恨独心情,不及便阑。
然岂不知人之残躯败体,使人自弃心愿,且亦非美谈也。
在这样残躯败体的余生中,她依然追求着自己的梦想,虽无奈却不放弃。
壮志未酬,已是残躯败体,气力全失,惹人怜悯。
繁华背后,多少女子为了一时奢华,最终落得残躯败体,令人唏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