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8:07:2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8:07:26
暑伏:这个词汇指的是夏季最热的一段时间,通常是指农历的六月初到七月中旬,这段时间气温高,湿度大,是一年中最热的时期。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暑伏常常用来形容炎热的天气,如“暑伏时节,烈日如火,人们纷纷寻找阴凉之地避暑。”
口语:在日常口语中,人们可能会说“这几天真是暑伏,热得受不了。”
专业领域:在气象学或农业领域,暑伏可能特指某个地区夏季高温高湿的特定时期,对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影响。
同义词:酷暑、盛夏、炎夏
反义词:寒冬、严冬、冷冬
词源:暑伏一词源于古代对气候的观察和记录,古人根据太阳的位置和气候变化,将一年分为不同的节气,暑伏就是其中之一。
演变:随着时间的推移,暑伏的定义可能会有所变化,但其基本含义——夏季最热的时期——保持不变。
文化意义:在**传统文化中,暑伏与养生息息相关,人们会通过饮食、作息等方式来适应和缓解暑伏带来的不适。
社会影响:暑伏期间,社会活动可能会减少,人们更倾向于在室内活动,以避免高温带来的健康风险。
情感反应:暑伏可能会让人感到烦躁和不适,因为它代表了极端的炎热和潮湿。
联想:想到暑伏,可能会联想到汗水、风扇、空调、冰镇饮料等与炎热天气相关的物品。
经历或故事:在暑伏期间,我通常会减少户外活动,选择在清晨或傍晚时分进行锻炼,以避免中暑。
诗歌: 暑伏天,烈日炎, 汗水如雨下,衣衫湿。 寻一处清凉,心静自然凉。
视觉联想:想到暑伏,可能会联想到烈日下的街道,人们打着伞,树木的叶子因缺水而显得有些萎蔫。
听觉联想:可能会联想到蝉鸣声,那是暑伏特有的声音,伴随着炎热的气息。
比较:在不同文化中,夏季高温的描述和应对方式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印度,人们可能会使用更多的香料来帮助身体适应高温。
总结:暑伏是一个描述夏季极端炎热时期的词汇,它在文学、口语和专业领域都有应用。了解暑伏的含义和用法,有助于更好地理解和适应夏季的气候变化。
反思:在语言学*和表达中,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准确地描述自然现象,增强语言的生动性和表现力。
1.
【暑】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暑,热也。 、 《易·系辞》-一寒一暑。 、 《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 、 《礼记·月令》-土润溽暑。 、 《《素问·天玄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 、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乌兽稀毛,其性能暑。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宋·苏轼《教战守》-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组词】
暑溽、 暑岁、 暑夏、 暑寒、 暑湿
炎热的日子。
【引证】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 《韩非子·显学》-寒暑不兼时而至。
2.
【伏】
(会意。从人,从犬。意思是:人如狗那样地匍伏着。本义:俯伏;趴下)。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伏,司也。 、 《周礼·犬人》。司农注:“课伏犬以王车轹之。”-伏瘞亦如之。 、 《释名·释姿容》-伏,覆也。 、 《礼记·曲礼上》-寝毋伏。 、 《汉书·五行志中之上》-雌鸡伏子。 、 《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楚子伏己而盐其脑。 、 《史记·项羽本纪》-一府中皆漝伏,莫敢起。 、 清·方苞《左忠毅公逸事》-庑下一生伏案卧。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及敌枪再击,寨中人又鹜伏矣。
【组词】
伏尸、 伏肉、 伏地、 伏虎;伏奏、 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