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8 20:26: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8 20:26:03
词汇“暍暑”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是一个较为古雅的词汇,主要出现在古代文献中。下面我将从几个方面对“暍暑”进行深入学*和分析。
“暍暑”字面意思是指酷热的夏天,尤其是指那种让人感到极度炎热和不适的天气。其中,“暍”字有炎热、酷热的意思,“暑”字则直接指夏天的高温。
在古代文学作品中,“暍暑”常用来形容夏日酷热的天气,如诗词中描述夏日炎炎、人们难以忍受的情景。在现代口语和专业领域中,这个词汇几乎不再使用,取而代之的是更为通俗的表达,如“酷暑”、“炎热”等。
“暍”字在古代汉语中已有炎热之意,而“暑”字则一直指夏天的高温。随着语言的发展,现代汉语中“暍暑”这个词汇的使用频率大大降低,被更为通俗的词汇所替代。
在**传统文化中,夏天被视为一个需要特别注意防暑降温的季节。古代文人常通过诗词来表达对夏日酷热的不适和对清凉的向往,这也反映了古代社会对季节变化的敏感和对生活质量的关注。
提到“暍暑”,我联想到的是古代文人笔下的夏日景象,那种炎热到让人难以忍受的感觉,以及对清凉的渴望。这种词汇带有一种古雅和诗意,让人感受到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和审美追求。
在我的生活中,很少有机会使用到“暍暑”这个词汇,因为它过于古雅,不符合现代汉语的日常表达*惯。但在阅读古代文学作品时,这个词汇能够帮助我更好地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夏日景象和情感。
在创作一首关于夏日的诗歌时,我可以这样使用“暍暑”:
炎炎夏日长,暍暑难消凉。
树荫下寻幽,清风送晚香。
提到“暍暑”,我联想到的是烈日下的蝉鸣、汗水和热浪,以及古代文人笔下的清凉画面。这些视觉和听觉的联想,让人感受到夏日的酷热和古代文人的生活情趣。
在其他语言中,如英语,可能会用“scorching summer”或“sweltering heat”来表达类似的酷热天气,但这些表达方式更为直接和现代,缺少了“暍暑”这种古雅的韵味。
通过对“暍暑”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我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它在古代文学中的使用和意义,以及它在现代汉语中的演变和应用。这个词汇虽然不常用于现代日常交流,但在阅读和理解古代文学作品时,它能够提供一种独特的视角和感受,丰富我的语言学和表达。
1.
【暍】
中暑。
【引证】
《说文》-暍,伤暑也。从日,曷声。 、 《大戴礼记·千乘》-夏服君事不及暍。 、 《荀子·富国》-使民夏不宛暍。 、 《汉书·武帝纪》-民多暍死。
【组词】
暍人、 暍死
暑热;热。
【引证】
《字林》-伤,热也。 、 唐·杜甫《雷》-气暍肠胃融,汗湿衣裳污。
【组词】
暍困、 暍暑、 暍暍
2.
【暑】
(形声。从日,者声。本义:炎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暑近湿如蒸,热近燥如烘,-暑,热也。 、 《易·系辞》-一寒一暑。 、 《诗·小雅·四月》-六月徂暑。 、 《礼记·月令》-土润溽暑。 、 《《素问·天玄纪大论》-寒暑燥湿风火。 、 《韩非子·人间训》-冬日则寒冻,夏日则暑伤。 、 晁错《言守边备塞疏》-乌兽稀毛,其性能暑。 、 唐·柳宗元《捕蛇者说》-触风雨,犯寒暑,呼嘘毒疠,往往而死者相藉也。 、 宋·苏轼《教战守》-轻霜露而狎风雨,是故寒暑不能为之毒。
【组词】
暑溽、 暑岁、 暑夏、 暑寒、 暑湿
炎热的日子。
【引证】
《易·系辞下》-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 、 《韩非子·显学》-寒暑不兼时而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