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5:19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5:19
词汇“此动彼应”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古代汉语,用来描述一种相互呼应或相互影响的状态。下面我将从各个方面对这个词汇进行深入分析:
“此动彼应”字面意思是指这里有所动作,那里就会有所回应。基本含义是指事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的关系。
“此动彼应”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古老,具体出处难以考证,但在古代文献中已有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平衡。这个成语体现了这种哲学思想,即事物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关联的。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和谐、有序的感觉,让人联想到自然界和社会中的平衡与协调。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解释团队合作的重要性,或者描述生态系统中的相互依赖关系。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春风拂过,花儿此动彼应,大地一片生机。”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描绘自然界中生物相互作用的画面;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和谐的旋律,象征事物之间的和谐互动。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action and reaction”或“cause and effect”,虽然不完全等同,但都表达了相互作用的概念。
“此动彼应”这个成语不仅在语言表达上具有美感,而且在理解和描述世界的方式上提供了深刻的视角。它提醒我们,无论是在自然界还是在社会生活中,相互作用和影响是无处不在的。
君之于民,如脑筋于耳目手足,此动彼应,顷刻而成。
1.
【此】
(会意。从止,从人。甲骨文字形,左边是一只脚(止),右边是“人”,意思是一只脚踩在别人身上,是“跐”(cǐ)的本字。①本义:踩,踏。②指示代词,这)。
这;这个 。表示近指的代词,与“彼”相对。
【引证】
欧阳修《卖油翁》-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
【组词】
此等、 此生、 此地、 此个、 此家
2.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
3.
【彼】
(形声。从彳,皮声。“彳”(chì)。本义:流行、传播,施加)。
那,与“此”相对。
【引证】
《玉篇》-彼,对此称彼也。 、 《诗·魏风·硕鼠》-逝将去女,适彼乐土。 、 《诗·魏风·伐檀》-彼君子兮,不素食兮。 、 宋·沈括《梦溪笔谈》-此土延续石耳。
【组词】
彼此腾倒着做、 彼苍、 此起彼伏;彼人
4.
【应】
应和,响应。
【引证】
《国语·晋语》-龟往离散以应我。 、 《战国策·齐策》-齐王不应。 、 《吕氏春秋·顺说》-宋王无以应。 、 《韩非子·喻老》-桓侯不应。 、 《列子·汤问》-河曲智叟无以应。 、 《史记·陈涉世家》-佣者笑而应。 、 《史记·陈涉世家》-宜多应者。 、 、 汉·贾谊《过秦论》-云集响应。 、 《资治通鉴·唐纪》-应者近万人。 、 明·刘基《郁离子·千里马篇》-金色而玉应。 、 《聊斋志异·促织》-每闻琴瑟之声,则应节而舞。
【组词】
一呼百应;里应外合;应口、 应昂、 应嘴、 应响、 应机赴节、 应合、 应佛僧、 应令
受;接受。
【引证】
《南史·虞荔传》-迫切不得已,乃应命至都。
【组词】
应事、 应役、 应供、 应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