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1:19:2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1:19:23
“抽壮丁”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从一群人中挑选出强壮的年轻人。在历史上,这个词常用来描述政府或军队从民间征召年轻力壮的男子入伍服役的行为。
在文学作品中,“抽壮丁”可能被用来描绘战争时期的残酷或社会动荡。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带有贬义,暗示强制或不公平的征召。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军事学,这个词用于描述特定的征兵制度。
同义词中,“征兵”和“征召”更侧重于官方的行动,而“招募”则可能带有自愿的意味。反义词“解甲归田”和“退役”则表示从军队中退出。
“抽壮丁”一词源于**古代的征兵制度,特别是在战乱频繁的时期,政府需要大量的兵力,因此从民间征召强壮的男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逐渐固定下来,成为描述这种征兵行为的专用词汇。
在**历史上,“抽壮丁”常常与战争、社会动荡和家庭分离联系在一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军事需求和人民的苦难。这个词也体现了政府对人力资源的直接控制。
对于经历过或听说过抽壮丁的人来说,这个词可能带有负面情感,如恐惧、无奈和悲伤。它让人联想到战争的残酷和家庭的不幸。
个人经历中,可能会有家族故事或历史记载提到抽壮丁的情况,这些故事往往充满了对过去时代的回忆和对和平的渴望。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那烽火连天的岁月里,抽壮丁的声音,如同冬日的寒风,无情地掠过每一个村庄。”
视觉上,可以想象一群年轻人在村口被挑选的场景,听觉上,可能是官员宣读征召令的声音,或是村民们的叹息和哭泣。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征兵行为可能有不同的词汇,如“draft”(美国英语中的征兵),但其背后的社会和历史背景可能有所不同。
“抽壮丁”这个词不仅是一个历史词汇,也反映了人类社会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一种现象。了解这个词的含义和背景,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历史,以及战争对个人和社会的影响。在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词提醒我们关注历史教训,珍惜和平。
1.
【抽】
(形声。从手,由声。本义:拔出,抽出)。
拔出,把夹在中间的东西取出。
【引证】
《广雅》-抽,拔也。 、 《左传·宣公十二年》-每射,抽矢菆。 、 《庄子·天地》。李注:“引也。”-挈水若抽。 、 《诗·郑风·清人》-左旋右抽。 、 李白《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抽刀断水水更流。
【组词】
抽简禄马、 抽匣、 抽毫、 抽宝剑;抽刀
2.
【壮】
(形声。从士,爿(pán)声。本义:人体高大,肌肉壮实)。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壮,大也。 、 《广雅》-壮,健也。 、 《方言》-秦晋之间凡人之大谓之奘,或谓之壮。 、 《礼记·曲礼》-三十曰壮。 、 《史记·项羽本纪》-壮士,赐之卮酒。 、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右贤王惊,夜逃,独与其爱妾一人,壮骑数百驰。 、 《逸周书》-男气壮力。 、 清·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壮哉我中国少年。 、 清·韩邦庆《海上花列传》-三小姐长远勿见,好像壮仔点哉。
【组词】
壮浪、 壮盛、 壮勇、 壮武、 年轻力壮;兵强马壮;壮健
3. 【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