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39:3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39:30
“三献官”是一个汉语词汇,源自古代**的祭祀仪式。在古代,祭祀是国家的重要活动,通常由三位官员负责,分别是大司徒、大司马和大司空,他们分别负责献酒、献牲和献币。因此,“三献官”指的是这三位负责祭祀仪式的官员。
在文学作品中,“三献官”可能被用来描绘古代宫廷或官方的庄重仪式,强调其历史和文化价值。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学、考古学或文化研究的专业领域中,它是一个重要的术语。
“三献官”一词源自古代**的官制和祭祀制度。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历史研究和文学创作中仍然保留其特定的意义。
在**古代社会,祭祀是国家的重要活动,体现了统治者的权威和对神灵的敬畏。三献官的角色体现了古代社会对仪式的重视和对官员职责的明确划分。
提到“三献官”,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重仪式和官方的权威,带来一种历史感和文化自豪感。
在参观历史博物馆或观看历史剧时,可能会遇到“三献官”这个词汇,从而加深对古代文化和官制的理解。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宫廷的诗歌时,可以这样使用:“金殿之上,三献官步履庄严,酒牲币献,祈福国泰民安。”
想象一幅古代宫廷的画卷,三献官身着华丽的官服,手持祭品,步履庄重,背景是宏伟的宫殿和飘扬的旗帜。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仪式官员可能有不同的称呼和职责,例如古埃及的祭司或古罗马的典礼官,但都体现了对仪式的重视。
“三献官”这个词汇不仅是一个历史术语,也是理解古代*文化和官制的重要窗口。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结构和价值观。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
3.
【官】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官,吏事君也。 、 《礼记·明堂位》-有虞氏官五十,夏后氏官百,殷二百,周三百。 、 《礼记·王制》-任官然后爵之。 、 《礼记·曲礼》-在官言官。 、 《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官师一庙。 、 《左传·襄公九年》-举不失选,官不易方。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 、 《聊斋志异·促织》-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
【组词】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1. 【三献】 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