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1:26: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1:26:21
词汇“三献玉”在汉语中并不常见,经过查询,这个词汇似乎没有广泛认可的标准定义。因此,我将基于可能的猜测和相关文化背景来尝试分析这个词汇。
由于“三献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我们可以尝试从字面意思来理解:
综合来看,“三献玉”可能指的是多次奉献珍贵的玉器,或者在特定仪式中三次献上玉器。
由于缺乏具体的使用实例,我们无法准确分析其在不同语境下的使用。但如果我们假设它与古代礼仪或**仪式有关,那么它可能出现在历史文献、考古学或文化研究中。
由于“三献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以下示例句子是假设性的:
由于“三献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很难找到确切的同义词和反义词。如果我们将“三献玉”理解为多次奉献珍贵物品,那么同义词可能是“多次奉献”或“多次献礼”。
由于“三献玉”不是一个标准词汇,其词源和演变难以考证。如果它源自古代礼仪,那么它的使用可能与古代的和政治制度有关。
在**文化中,玉器一直被视为珍贵的礼物,常用于重要的礼仪场合。如果“三献玉”与古代礼仪有关,那么它可能反映了古代社会对玉器的重视和对礼仪的严格遵守。
由于“三献玉”涉及玉器和礼仪,它可能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庄严和神圣,以及对传统文化的尊重。
由于“三献玉”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个人应用的例子较少。但如果我们在研究古代文化时遇到这个词汇,它可能会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古代礼仪和文化的细节。
在创作中,可以将“三献玉”用于描述古代仪式或故事情节,增加作品的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由于“三献玉”涉及玉器和礼仪,可以联想到古代宫廷的庄严场景,以及玉器碰撞的清脆声音。
由于“三献玉”是**文化中的特定概念,它在其他文化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词汇。
“三献玉”虽然不是一个常用词汇,但它反映了古代*文化中对玉器和礼仪的重视。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这样的词汇可以帮助我们更深入地理解文化背景和历史细节。
1.
【三】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同本义。
【引证】
《说文》-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 、 《广韵》-三,数名。 、 《庄子·齐物论》-二与一为三。 、 《老子》-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 《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王三赐命。 、 《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结恨三泉。 、 《易·需》-有不速之客三人来。 、 《国语·周语下》-纪之以三。 、 《战国策》-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
【组词】
三叉、 三木、 三节、 三学、 三衙、 三巡、 三休、 三脚猫、 三班六房、 三已、 三五
2.
【献】
(会意。从犬,鬳(yàn)声。“犬”代表进献之物。本义:献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献,宗庙犬,名羹献。犬肥者以献之。 、 《礼记·曲礼》。按,礼凡荐腥谓之献。-犬曰羹献。 、 《周礼·大司马》-献禽以祭祖。 、 《诗·豳风·七月》-献羔祭韭。 、 《仪礼·聘礼》-荐晡醢,三献。(三献:陈祭品三次献酒。)
【组词】
献尸、 献帛、 献爵、 献台
3.
【玉】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根绳子,串着一些玉石。“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玉,石之美者,有五德,润泽以温,仁之方也… 、 《礼记·曲记》。疏:“玉谓佩也。”-君无故玉不去身。 、 《虞书》。郑注:“执之曰瑞,陈列曰玉。”-五玉。 、 《周礼·王府》-王齐则共食玉。 、 《书·洪范》-惟辟玉食。 、 《左传》-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组词】
玉情儿、 玉墀、 玉阙、 玉虚、 玉树、 玉砚、 玉雕、 玉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