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6:36: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6:36:52
封胡遏末 是一个汉语成语,由四个字组成,每个字都有其特定的含义。这个成语的字面意思是“封住胡人的胡须,阻止末端的蔓延”,比喻阻止外来的不良影响或防止事物的恶化。
在文学作品中,封胡遏末 常用来形容采取措施防止不良事物的扩散或外来势力的侵入。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专业领域,如政治、历史或国际关系中,它可能会被用来讨论防御策略或政策。
同义词:防微杜渐、未雨绸缪 反义词:放任自流、听之任之
封胡遏末 的词源较为模糊,但它反映了古代**对外来威胁的防御意识。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的含义逐渐固定,成为描述预防措施的常用表达。
在历史上,封胡遏末 的概念与边疆防御和民族融合有关。它体现了古代对边疆民族的防御策略,以及对文化传承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一种稳重、谨慎的感觉,联想到历史上的边疆防御和民族融合的复杂情境。
在个人生活中,封胡遏末 可以用来形容在问题初期采取措施,防止问题扩大。例如,在家庭关系中,及时沟通和解决问题可以防止小矛盾演变成大冲突。
在诗歌中,可以将 封胡遏末 融入描述历史场景的诗句中,如:“长城蜿蜒,封胡遏末,千年边疆,守我中华。”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长城的雄伟,以及古代士兵在边疆巡逻的场景。音乐上,可以联想到古筝或笛子的悠扬旋律,营造出古代边疆的氛围。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筑起高墙”或“设置防线”,都表达了防御和保护的意图。
封胡遏末 这个成语不仅反映了古代*的防御策略,也适用于现代社会中的预防措施。它提醒我们在问题初期就采取行动,防止问题的恶化。在语言学和表达中,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底蕴。
一门叔父,则有阿大、中郎,群从兄弟,则有封胡、遏末,不意天壤之中,乃有王郎。
~皆佳甚,剩喜团栾一笑新。
1.
【封】
(会意。金文字形,左边象土上长着丰茂的树木形,右边是一只手(又,后来写作“寸”),表示聚土培植。《说文》:“封,爵诸侯之土也。从之从土从寸。”郭沫若曰:“古之畿封实以树为之也。此习于今犹存。然其事之起,乃远在太古。太古之民多利用自然林木以为族与族间之畛域,西方学者所称为境界林者是也。”。李孝定曰:“封之本义当以郭说为是,许训乃后起之义。字象植树土上,以明经界。爵诸侯必有封疆,乃其引申义。”本义:疆界;田界)。
同本义。
【引证】
《周礼·春官·保章氏》-所封封域。 、 《左传·襄公三十年》-田有封洫。 、 《吕氏春秋·乐成》-使田有封洫。 、 《左传·僖公三十年》-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组词】
封内,封外、 封守、 封界,封略、 封洫、 封畔
2.
【胡】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引证】
《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胡,牛顄垂也。 、 《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狼跋其胡。 、 《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
【组词】
胡髯朗、 胡皱、 胡袋
3.
【遏】
(形声。从辵(chuò),曷声。本义:抑制;阻止,阻拦)。
阻止。
【引证】
《尔雅·释诂》-遏,止也。 、 《易·大有卦》-君子以遏恶扬善。 、 《书·汤誓》-夏王率遏众力。 、 《诗·周颂·武》-胜殷遏刘。 、 《诗·大雅·民劳》-式遏寇虐。 、 《列子·汤问》-声振林木,响遏行云。 、 清·龚自珍《病梅馆记》-锄其直,遏其生气。 、 毛泽东《沁园春·长沙》-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组词】
遏捺、 遏密、 遏讼、 遏塞、 遏刘
4.
【末】
(指事。金文字形。“木”上加一点,指明树木末梢所在处。本义:树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末,木上曰末。 、 《孟子》-不揣其本,而齐其末。 、 《淮南子·地形》-末有十日,其华照下地。 、 《左传·哀公十一年》-末大必折。
【组词】
末大、 末大必折、 末杪、 末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