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00:15:5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00:15:56
楚囚对泣 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楚国的囚犯相对哭泣”。这个成语用来形容处境相同的人相互同情、悲伤或无奈地相对哭泣。
在文学作品中,楚囚对泣 常用来描绘悲惨或绝望的情境,如战争、灾难或政治迫害中的受害者。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能不太常用,但在讨论历史**或悲剧时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文学研究中,这个成语可能被用来分析特定历史时期的社会心理状态。
楚囚对泣 出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描述的是楚国被晋国围困时,楚国的囚犯在狱中相对哭泣的情景。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类似情境下的悲伤和无奈。
在文化中,楚囚对泣** 反映了人们对历史悲剧的记忆和对不幸者的同情。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批评不公正的社会制度或政治环境。
这个成语给人以沉重和悲伤的情感反应,联想到无助和绝望的情境。它提醒人们关注社会不公和人类苦难。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讨论历史**时使用过这个成语,以表达对那些在历史动荡中受苦的人们的同情。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
在那风雨飘摇的夜,
楚囚对泣声声哀。
星光不问人间事,
唯有泪痕映月白。
想象一幅画面:两个囚犯在昏暗的牢房中相对而坐,泪水滑过他们憔悴的面庞。背景音乐可能是低沉的大提琴声,营造出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氛围。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eping together in despair”,虽然不如楚囚对泣那样具有历史和文化深度,但也传达了相似的情感和情境。
楚囚对泣 是一个富有历史和文化内涵的成语,它不仅描述了一种具体的情境,还反映了人们对不幸和苦难的同情。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可以丰富我们的表达方式,增强语言的文化深度。
当共戮力王室,克复神州,何至作楚囚相对泣邪。
今日之行,荣于登仙,诸君何至作~耶?
公元316年,刘曜率军灭了西晋。司马睿在王导的拥护下在建康建立了东晋王朝。一些贵族及大臣每当天气晴朗时到建康城外的新亭饮酒,武城侯周凯发感慨引发大家都哭了起来,丞相王导说要收复神州,不能像楚囚那样相对哭泣
1.
【楚】
(形声。从林,疋(shū)声。本义:灌木名。又名荆,牡荆)。
同本义 。落叶灌木,开青色或紫色的穗状小花,鲜叶可入药,或小乔木,枝干坚韧,可做杖。
【引证】
《说文》-楚,丛木也。一名荆。 、 《诗·周南·汉广》-言刈其楚。 、 《诗·王风·扬之水》-不流束楚。 、 《礼记·学记》-夏楚二物。 、 《仪礼·乡射礼》-楚扑长如笴。 、 《汉书·汉延寿传》-民无箠楚之忧。
【组词】
楚棘、 楚焞、 楚藿、 楚楚、 楚木、 楚林
2.
【囚】
(会意。从人在囗(围)中。本义:拘禁、囚禁)。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囚,系也。 、 《尔雅》-囚,拘也。 、 《诗·鲁颂·泮水》-在泮献囚。 、 《史记·始皇纪》-斯率囚。 、 司马迁《报任安书》-韩非囚秦。 、 《韩非子·难四》-景公乃囚阳虎。 、 唐·李朝威《柳毅传》-泾水之囚之至矣。
【组词】
囚阱、 囚解、 被囚;囚奴、 囚拘、 囚桎
3.
【对】
(会意。从口,从“丵”(zhuó,即,古“丛”字,象草木丛生。),从寸。寸,法度也。汉文帝以为责对而伪,言多非诚,故去其口,以从土。本义:应答)。
同本义。
【引证】
《广韵》-对,答也。 、 《诗·大雅·桑柔》-听言则对。 、 《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 、 、 《孟子·梁惠王下》-王语暴以好乐,暴未有以对也。 、 《仪礼·士冠礼》。注:“应也。”-冠者对。 、 《仪礼·曲礼》。注:“答问也。”-对曰:“非礼也敢辞。” 、 《三国演义》-操唤杨修问之,修以鸡肋之意对。
【组词】
无言以对;对当、 对嘴、 对理、 对番、 对状、 对日
4.
【泣】
(形声。从水,立声。本义:无声或低声地哭)。
同本义。
【引证】
《战国策·赵策》-持其踵为之泣。 、 唐·杜甫《石壕吏》诗-如闻泣幽咽。 、 宋·王谠《唐语林·雅量》-连拜且泣。 、 明·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太监泣别。
【组词】
泣励、 泣詈、 泣血捶膺、 泣血、 泣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