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42:4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42:48
功令(gōng lìng)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官方发布的命令或法令,特别是在军事或行政管理中使用的正式指令。它强调了命令的权威性和执行的必要性。
在文学作品中,“功令”可能用来描述古代官员或军事将领发布的命令,强调其严肃性和不可违抗性。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法律相关的讨论中,它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法学或军事学,“功令”是一个重要的术语,用来描述特定的行政或军事指令。
同义词:命令、法令、指令、规章 反义词:请求、建议、提议(这些词汇表示非强制性的行动或意见)
“功令”一词源自古代汉语,其中“功”指的是成就或效果,“令”则是命令或法令的意思。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在现代汉语中仍然保留了其原始的意义,但在使用频率上有所减少。
在**古代,功令是维护社会秩序和执行国家政策的重要工具。它反映了古代社会对权威和秩序的重视,以及对法律和命令的严格执行。
提到“功令”,可能会让人联想到古代的严肃和权威,以及对规则和秩序的尊重。它可能唤起一种对历史和传统的敬畏感。
在日常生活中,虽然不常直接使用“功令”这个词,但在讨论法律、政策或历史**时,可能会间接涉及到这个词的概念。
在创作一首关于古代战争的诗中,可以使用“功令”来描绘将军的威严和士兵的服从:
铁骑踏尘沙,将军功令下。
旌旗猎猎响,勇士心无他。
想象一幅古代战场的画面,将军站在高台上,手持令牌,发布功令,士兵们整齐列队,准备执行命令。这种场景可能伴随着战鼓和号角的声音,增强了命令的紧迫感和重要性。
在英语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decree”或“edict”,它们也指官方的命令或法令,但在使用和文化背景上可能有所不同。
“功令”这个词在汉语中具有特定的历史和文化意义,它不仅是一个词汇,也是了解古代社会结构和法律执行方式的窗口。在现代语境中,虽然使用频率降低,但它仍然是理解历史和法律概念的重要词汇。
1.
【功】
(会意。从力,工声。“工”亦兼表字义,表示用力从事工作。本义:功绩,功业;功劳)。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功,以劳定国也。 、 《周礼·司勋》-国功曰功。 、 《史记·项羽本纪》-欲诛有功之人,此亡秦之续耳。 、 《荀子·劝学》-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 《战国策·赵策》-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组词】
功誉、 功行、 功化、 功成名就
2.
【令】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集聚的“集”;下面是“人”,象跪在那里听命。从集从人,表示集聚众人,发布命令。本义:发布命令)。
同本义(上对下有所指示)。
【引证】
《说文》-令,发号也。 、 《诗·齐风·东方未明》-倒之颠之,自公令之。 、 《孟子·离娄上》-既不能令,又不受命。 、 《论语·子路》-其身正,不令而行。 、 陈寿《三国志》-令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 、 《史记·陈涉世家》-召令徒属曰。 、 《战国策·齐策》-乃下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