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29 02:36:4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29 02:36:45
新文化**是指20世纪初在发生的一场文化革新,主要发生在1915年至1921年之间。这场的核心目标是推动社会的现代化,特别是在文化、思想和文学领域。新文化**倡导科学和民主,反对封建主义和传统文化中的陈旧观念,主张白话文代替文言文,提倡个性解放和妇女解放。
在文学领域,新文化推动了文学作品的现代化,鼓励作家使用白话文写作,如鲁迅的《狂人日记》。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提到新文化来讨论现代化的起源或文化变革。在专业领域,历史学家和学者会详细研究新文化对**社会、政治和文化的深远影响。
“新文化”一词直接来源于其历史的命名。在20世纪初,随着社会对现代化和改革的迫切需求,这一应运而生,其名称反映了其追求新文化、新思想的目标。
新文化在社会和文化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它不仅推动了语言和文学的现代化,还促进了社会观念的更新,如性别平等和个性自由。这场为后来的五四和**共产党的成立奠定了思想基础。
新文化**给人以革新和进步的联想,它代表了知识分子对旧秩序的挑战和对新世界的向往。这种情感反应可能包括对自由思想的向往和对传统束缚的反感。
在个人经历中,新文化可能被提及作为讨论现代史或文化变迁的起点。例如,在学术讨论中,可能会引用新文化来分析当代社会的某些现象。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在新文化的浪潮中,我们寻找着自由的诗行,每一字句都是对旧梦的告别。”
视觉上,新文化可能联想到20世纪初的城市景象,如上海的繁华街道和知识分子的聚会场所。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那个时代的演讲和辩论声。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可能包括欧洲的启蒙或美国的文艺复兴,它们都强调理性和个人自由,反对传统束缚。
新文化是近代史上一个极其重要的转折点,它不仅改变了语言和文学,更重要的是改变了人们的思想和社会结构。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新文化有助于更深刻地把握现代化的脉络和精神。
1.
【新】
(形声。从斤,从木,辛声。据甲骨文,左边是木,右边是斧子。指用斧子砍伐木材。本义:用斧子砍伐木材。“新”是“薪”的本字)。
砍伐树木。
【引证】
《说文》-新,取木也。 、 章炳麟《论承用“维新”二字之荒谬》-且彼亦知“新”之为义乎?衣之始裁为之“初”,木之始伐谓之“新”。
2.
【文】
(象形。甲骨文此字象纹理纵横交错形。“文”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花纹;纹理)。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文,错画也。象交文。今字作纹。 、 《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青与赤谓之文,赤与白谓之章,白与黑谓之黼,黑与青谓之黼。”-五章以奉五色。 、 《荀子·非相》-美于黼黼文章。 、 《韩非子·十过》-茵席雕文。 、 《诗·小雅·六月》-织文鸟章,白旆央央。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斑文小鱼。
【组词】
文驾、 文斑、 文旆、 文绣、 文织、 文鳞
3.
【化】
用掉、耗费。 同: 花
【组词】
化钱、 化工夫
4.
【运】
(会意。从辵(chuò),军声。本义:运行;运转;转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運,移徙也。 、 《易·系辞》-日、月运行。 、 《方言》。注:“犹行也。”-日运为躔,月运为逡。 、 《庄子·逍遥游》。简文注:“徙也。”-是鸟也,海运。 、 《孟子·梁惠王上》-天下可运于掌。
【组词】
运衡、 运玑、 运斡、 运掌
5.
【动】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动,作也。 、 《易·彖传》。虞注:“震也。”-动而健。 、 《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效天下之动者也。 、 《孟子》。注:“作也。”-将终岁勤动。 、 宋·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度义而后动。 、 清·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寨中人蜷伏不少动。
【组词】
按兵不动;动着、 动止、 动烦、 动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