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8:55:58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8:55:58
“浮虚”一词在中文里通常指的是表面上的、不实在的、缺乏实质内容的状态或性质。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行、事物的状态或者某种现象。
在文学中,“浮虚”常用来批评那些华而不实、缺乏深度的作品或人物。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某人的言辞空洞,没有实际内容。在专业领域,如哲学或心理学,这个词可能用来描述一种缺乏根基或实质的思维模式。
同义词中,“空洞”强调缺乏内容,“虚浮”强调不踏实,“表面”强调外在而非内在,“肤浅”强调深度不够。反义词中,“实在”强调真实可靠,“实质”强调内在的本质,“深入”强调深层次的探讨,“扎实”强调稳固和有基础。
“浮虚”一词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浮”和“虚”两个字组成,这两个字在古代汉语中就已经有类似的含义,组合起来更加强调了表面而非实质的特性。在语言的演变中,这个词的使用逐渐扩展到了更多的语境,包括文学批评、日常交流等。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实”与“虚”的对比,认为“实”是事物的基础,而“虚”则可能带来不稳定和不可靠。因此,“浮虚”在社会文化中往往带有负面评价,特别是在强调诚信和实质的社会环境中。
“浮虚”这个词往往让人联想到不真实、不可靠的感觉,可能会引起人们的警惕和怀疑。在情感上,它可能与失望、不信任等负面情绪相关联。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浮虚的承诺或表现,比如某些广告过度夸大其词,实际上并不能提供相应的产品或服务。这种经历让我们更加警惕,学会区分表面和实质。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浮虚的云,遮不住真实的月;空洞的言,掩不了内心的诚。”
视觉上,“浮虚”可能让人联想到漂浮的云朵或泡沫,听觉上可能联想到空洞的回声或不真实的承诺。
在英语中,“浮虚”可以对应到“superficial”或“insubstantial”,这些词汇在英语文化中也有类似的含义和用法。
通过对“浮虚”的深入学,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社会中的影响。这个词提醒我们在评价事物时要注重实质而非表面,对于语言学和表达来说,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传达思想和情感。
1.
【浮】
(形声。从水,孚(fú)声。本义:漂流,漂浮)。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浮,氾也。 、 《诗·小雅·菁菁者莪》-载沉载浮。 、 《广雅》-浮,漂也。浮游也。 、 《论语·公冶长》-乘桴浮于海。 、 《书·禹贡》-浮于济漯。 、 《楚辞·哀郢》-过夏首而西浮兮。 、 《文选·桦·海赋》-浮天无岸。 、 宋·范仲淹《岳阳楼记》-皓月千里,浮光跃金。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交语速装束,络绎如浮云。
2.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