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1:54:55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1:54:55
死缓:字面意思是“死刑缓期执行”,是**刑法中的一种刑罚方式。具体来说,当一个人被判处死刑时,可以同时宣告缓期二年执行,即在两年内如果没有故意犯罪,死刑将不被执行,而是改为无期徒刑或有期徒刑。
文学:在文学作品中,死缓可能被用来描述一个角色的命运转折,增加故事的紧张感和戏剧性。 口语:在日常对话中,死缓可能被用来比喻某种情况或决定的暂时搁置,而非立即执行。 专业领域:在法律领域,死缓是一个专业术语,用于描述具体的刑罚执行方式。
同义词:缓刑、暂缓执行 反义词:立即执行、即决死刑
词源:死缓一词源自古代的“缓刑”概念,随着法律的发展,逐渐形成了现代的死缓制度。 演变**:随着社会和人权观念的进步,死缓制度也在不断调整和完善,以更好地平衡正义与人性。
意义和影响:死缓制度体现了**法律对生命的尊重和对犯罪者改过自新的期待,同时也反映了社会对死刑制度的复杂态度。
情感反应:死缓一词往往带有一种沉重和严肃的情感,因为它涉及生死和人性的深刻问题。 联想:联想到法律的公正、生命的价值和人性的复杂。
经历或故事:在法律实践中,死缓的案例往往涉及复杂的法律和道德考量,律师和法官需要慎重处理。
诗歌:
死缓之下,生命如悬一线,
两年时光,改过自新或沉沦。
法律之手,轻抚人性之弦,
生死之间,希望与绝望交织。
视觉联想:死缓可能让人联想到法庭、法官的锤子、监狱的铁窗等图像。 听觉联想:可能联想到法庭的庄严宣判声、监狱的铁门关闭声。
不同语言或文化中的对应词汇:在其他国家,类似的制度可能被称为“死刑缓期执行”或“暂缓死刑”,但其具体实施和法律细节可能有所不同。
理解:死缓是一个复杂的法律概念,涉及生命、正义和人性的多重考量。 重要性: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死缓的含义和使用场景有助于更准确地把握法律和社会议题。
1.
【死】
(会意。小篆字形。右边是人,左边是“歺”(è),残骨,指人的形体与魂魄分离。本义:生命终止)。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死,民之卒事也。 、 《列子·天瑞》-死者,人之终也。 、 《礼记·曲礼》-庶人曰死。 、 《礼记·檀弓》-沁人曰死。 、 《左传·哀公十六年》-民知不死,其亦夫有奋心。 、 、 宋·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之及于死者不知其几矣!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亡何国变,宁南死。
【组词】
死生、 死过、 死限、 死却、 死不残、 死去还魂、 死费尽残、 死数里算帐、 死耗、 死君
2.
【缓】
(形声。从糸(mì),爰(yuán)声。本义:宽松;宽大)。
慢;不急迫。与“急”相对。
【引证】
《广韵》-缓,舒也。 、 《战国策·卫策》-夫人于事己者过急,于事人者过缓。 、 《孟子·滕文公上》-民事不可缓也。
【组词】
缓缓、 缓步代车、 缓辔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