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3:53:06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3:53:06
“忝窃虚名”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自己不应该得到的名声或荣誉,但实际上却得到了。这个成语通常用来形容某人因为某种原因(如运气、关系等)而获得不应得的名誉或地位,含有贬义。
在文学作品中,“忝窃虚名”常用来批评那些不劳而获或名不副实的人。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于讽刺或自嘲,表达对某人或自己获得不应得荣誉的不满或自谦。在专业领域,如学术界或职场,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职位或荣誉的人。
“忝窃虚名”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由“忝”(有愧于)、“窃”(偷偷地)和“虚名”(不真实的名声)三个词组成。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的使用较为频繁,尤其是在批评社会不公或个人不道德行为时。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实至名归”,即只有真正做出贡献的人才能获得相应的荣誉。因此,“忝窃虚名”这个成语反映了社会对于公平和正义的追求,以及对不正当行为的批判。
这个词汇带有一种负面情感,让人联想到不公平、欺骗和虚伪。在使用时,往往会引起听者对不正当行为的反感或警惕。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遇到一些人通过不正当手段获得不应得的荣誉或地位,这时使用“忝窃虚名”这个成语可以准确表达我们的不满和批评。
在诗歌中,可以将“忝窃虚名”融入对社会现象的批判,如:
世风日下人心变,
忝窃虚名处处见。
真才实学无人问,
虚名浮利满天飞。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个表面上光鲜亮丽,实则内心空虚的人,这样的形象与“忝窃虚名”的含义相符。在音乐中,可以选择一些节奏缓慢、旋律悲伤的曲子,来表达这个成语所蕴含的负面情感。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having a hollow reputation”或“gaining undeserved fame”,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传达的意思相似。
“忝窃虚名”这个成语在汉语中是一个有力的批评工具,能够准确表达对不正当行为的反感。在学*语言和表达时,理解和正确使用这样的成语对于提升语言的精确性和表达的深度非常重要。
忝窃虚名,毫无实际,愧悔之至!
1.
【忝】
(形声。从心,天声。本义:羞辱,愧对;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忝,辱也。 、 《书·君牙》-无忝祖考。 、 《书·太甲上》。传:“忝,辱也。”-辟不辟,忝厥祖。 、 《诗·小雅·小宛》-无忝尔所生。 、 宋·司马光《训俭示康》-二十忝科名。
【组词】
有忝
2.
【窃】
(会意。 从米,以米为穴,意为虫在穴中偷米吃,是会意字。本义:偷)。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窃,盗自中出曰窃。 、 《墨子·公输》-敝舆而欲窃之。 、 《周礼·山虞》-凡窃木者有刑罚。 、 《礼记·礼运》-小臣窃。 、 《诗·桑中序》-相窃妻妾。 、 《书·微子》-乃攘窃神祗之牺牲牲用。 、 陆机《辩亡论上》-奸臣窃命。
【组词】
窃窥、 失窃、 偷窃、 窃宝;窃铁、 窃药、 窃食
3.
【虚】
(“墟”的古字)(形声。小篆字。从丘,虍(hū)声。丘,山丘。本义:大土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虚,大丘也。昆仑丘谓之昆仑虚。 、 《尔雅》-河出昆仑虚。 、 《易·升》-虚邑。 、 《诗·傭风·定之方中》-升彼虚矣,以望楚矣。 、 《庄子·天运》-以游逍遥之虚。
【组词】
虚莽
4.
【名】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口夕。本义:自己报出姓名;起名字)。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名,自命也。 、 《礼记·祭法》-黄帝正名百物。 、 《孟子》-名之曰幽厉。 、 《庄子·天运》-名公器也。 、 《乐府诗集》-秦氏有好女,自名为罗敷。 、 宋·王安石《游褒禅山记》-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 、 宋·欧阳修《醉翁亭记》-名之者谁。 、 《聊斋志异·促织》-自名“蟹壳青”。
【组词】
名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