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3:11:0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3:11:03
干度(Dryness)是一个描述物质状态的词汇,通常用来指液体含量较少或完全没有液体的物质状态。在不同的领域中,干度的定义和应用可能有所不同。例如,在食品科学中,干度可能指的是食品中的水分含量;在纺织品中,干度可能指的是织物的湿润程度。
干度一词源自拉丁语“siccus”,意为干燥。在英语中,干度(Dryness)一词主要用于描述缺乏水分的状态,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其在专业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多。
在某些文化中,干度可能与节水、环保等社会议题相关。例如,干旱地区的居民可能会更加关注水的使用和保护。
干度可能让人联想到干燥、缺水、沙漠等形象,带来一种干燥、贫瘠的感觉。在情感上,可能会引起人们对水资源保护的思考。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可能会通过观察物体的干度来判断其是否适合使用,例如,选择干燥的毛巾或干燥的衣物。
在诗歌中,干度可以用来形容环境的荒凉,如:“在这片干度的土地上,只有风在孤独地歌唱。”
干度可能让人联想到沙漠的景象,以及风吹过干燥沙地的声音。
在不同语言中,干度的表达可能有所不同,但其基本含义都是描述缺乏水分的状态。例如,在西班牙语中,干度可以翻译为“sequedad”。
干度作为一个描述物质状态的词汇,在不同的语境和领域中有着广泛的应用。了解干度的不同用法和含义,有助于我们更准确地表达和理解相关概念。在语言学习和表达中,掌握这类词汇的细微差别是非常重要的。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度】
估计,推测。
【引证】
《史记·项羽本纪》-度我至军中,公乃入。 、 《诗·小雅·巧言》-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组词】
忖度、 测度;度空儿
衡量。
【引证】
《礼记·王制》。释文:“量也。”-度地居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