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40:20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40:20
“干巴巴”是一个汉语词汇,字面意思是指缺乏水分或湿润的状态,通常用来形容物体或情况缺乏生气、活力或趣味,显得枯燥无味。
在文学中,“干巴巴”常用来形容文本或叙述缺乏情感色彩,使读者感到乏味。在口语中,它可以用来形容人的言谈举止缺乏魅力或趣味。在专业领域,如农业,它可能用来描述土壤缺乏水分,不适合植物生长。
同义词“枯燥”和“乏味”强调缺乏新鲜感或刺激,而“无趣”则更侧重于缺乏吸引力。反义词“生动”和“有趣”则强调充满活力和吸引力,“活泼”则侧重于动态和活跃。
“干巴巴”一词源于对物体干燥状态的描述,随着语言的发展,其含义扩展到形容抽象事物,如情感、表达等缺乏湿润和活力。
在中国文化中,“干巴巴”常用来批评缺乏情感或创意的表达,反映了人们对丰富和多彩生活的追求。
“干巴巴”给人以干燥、无趣的联想,可能会让人感到厌烦或不耐烦。在表达时,使用该词汇可以传达出对某事物的不满或失望。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会用“干巴巴”来形容一部电影或书籍,如果它们缺乏吸引力和深度。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他的心干巴巴的,像沙漠中的石头,渴望一场春雨的滋润。”
视觉上,“干巴巴”可能让人联想到干燥的沙漠或枯萎的植物。听觉上,它可能与单调、无变化的声音相关联。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dry as dust”或“boring”,它们传达了类似的缺乏趣味和活力的概念。
“干巴巴”是一个多功能的词汇,不仅描述物理状态,也适用于形容抽象概念。了解和运用这个词汇,可以帮助我更准确地表达对事物的感受和评价。
1.
【干】
(形声。从木,倝(gàn)声。本义:筑墙板。筑土墙时两边所用的木板)。
同本义。
【引证】
《说文》。字亦俗作幹。按,植于两边者曰榦,植于两端者曰楨。散文则亦通称也。古筑墙先度其广,轮乃树楨,榦,继施横板于两边,榦内以绳束榦,实土筑之。一板竣则层累而上,五板为堵。-榦,筑墙端木也。 、 《左传·宣公十一年》-平板榦,称畚筑。 、 《三国志·陆凯传》-姚信、楼玄,…皆社稷之桢干,国家之良辅。
【组词】
榦楨
2.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
3.
【巴】
(象形。小篆象蛇形。本义:大蛇)。
古代传说中的一种大蛇。
【引证】
《说文》-巴,巴虫也,或曰食象蛇。 、 《山海经·海内南经》。注:“说者云,长千寻。”-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 、 《山海经·海内经》。注:“即巴蛇也。”-朱卷之国,有黑蛇青象,食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