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0:44:5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0:44:57
词汇“散堂鼓”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可能源自古代**的文化背景。下面我将从几个角度对这个词汇进行分析:
“散堂鼓”字面意思是指在课堂或**结束时敲响的鼓声,用以宣布活动结束或解散。
在古代,散堂鼓可能用于学校、官府或场所,作为一种信号,通知人们活动结束,可以离开。在文学作品中,它可能象征着某种结束或转变。
“散堂鼓”可能源自古代**的学校或官府的实际使用,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可能逐渐淡出日常使用,但在某些文学或历史语境中仍可见其踪影。
在古代**,散堂鼓是官方或教育机构中的一种常见信号,反映了当时社会的组织结构和日常生活的节奏。
对于现代人来说,散堂鼓可能带来一种怀旧或历史感,让人联想到古代的学堂或官府,以及那种庄重而有序的生活节奏。
由于“散堂鼓”在现代生活中不常见,个人应用可能更多体现在文学创作或历史研究中。
在诗歌中,可以将“散堂鼓”作为一种象征,代表结束与新的开始:
散堂鼓声悠扬,
学子心随鼓点飘。
旧章已毕新篇启,
岁月流转梦未消。
想象一幅画面:古朴的学堂内,一位老者手持鼓槌,轻轻敲响散堂鼓,学生们有序地离开,阳光透过窗棂洒在古老的木地板上。
在其他文化中,类似的信号可能通过不同的方式传达,如钟声、号角声等。
“散堂鼓”作为一个具有历史和文化背景的词汇,虽然在现代汉语中不常见,但它承载了古代**社会的生活节奏和文化传统。了解这样的词汇,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语言的丰富性和历史的深度。
1.
【散】
(本义:分散)。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散,杂肉也。 、 《后汉书·华陀传》-漆叶青黏散。谓药,石为屑杂和也。 、 《庄子·人间世》。注:“不在可用之数曰散木。”-散木也。 、 汉·贾谊《过秦论》-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 、 宋·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
【组词】
乌云散了;四散、 散盘、 散走、 散佚、 散没、 散众、 散亡、 散叛、 散流、 散涣
2.
【堂】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段注:“古曰堂,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汉上下皆称殿。至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堂,殿也。 、 《说文古本考》-殿,堂之高大者也。 、 《书·顾命》-立于西堂。 、 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吾见封之若堂者矣。 、 《孟子·梁惠王上》-王坐于堂上。 、 明·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燕坐于华堂之上。 、 明·刘基《卖柑者言》-观其坐高堂。 、 清·黄宗羲《柳敬亭传》-华堂旅会。
【组词】
堂上、 堂下、 堂宇、 堂事、 堂阶、 堂阁、 堂廉
3.
【鼓】
(会意。甲骨文字形,左边是鼓的本字,右边是“支”(pū),表示手持棒槌击鼓。本义:鼓,一种打击乐器)。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鼓,郭也。春分之音。 、 《释名·释乐器》-鼓,廓也。张皮以冒之,其中空也。 、 《诗·邶风·击鼓》-击鼓其镗。 、 《汉书·律历志上》-皮曰鼓。 、 《楚辞·屈原·国殇》-抱玉枪兮击鸣鼓。 、 宋·司马光《资治通鉴》-瑜等率轻锐继其后,雷鼓大震。 、 《孟子·梁惠王上》-百姓阗王钟鼓之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