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3:52:0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3:52:02
“清箫”一词通常指的是清澈悠扬的箫声。箫是一种**传统的管乐器,其声音通常被描述为清亮、悠扬,能够传达出一种宁静、深远的情感。
在文学作品中,“清箫”常用来营造一种宁静、淡雅的氛围,如在描述古代文人雅集或山水诗中。在口语中,这个词可能不常用,但在音乐评论或描述音乐体验时可能会出现。在专业领域,如音乐学或**传统音乐研究中,“清箫”可能被用来具体指代某种箫的演奏风格或特定的箫曲。
“清箫”一词源自**古代对音乐的描述,箫作为一种古老的乐器,其声音的描述在古代文学中有着丰富的记载。随着时间的推移,“清箫”逐渐成为一种特定的音乐美学表达。
在**文化中,箫常与文人雅士、山水田园相联系,象征着高洁、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在社会背景中,箫声常被用来表达对自然和谐的向往和对世俗纷扰的超脱。
“清箫”一词给人以宁静、深远的感觉,能够唤起对自然美景的联想,如山间的清风、溪流的潺潺声。它也能引发对古代文人生活的想象,如在月下独酌、吟诗作画的情景。
在个人经历中,我曾在一次古筝音乐会上听到箫的伴奏,那清箫的声音让我仿佛置身于古代的山水画中,感受到了一种超脱尘世的宁静。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清箫”:
月下清箫声,
山间流水情。
一曲悠扬起,
千古文人梦。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山水画,画中一位文人坐在溪边,手持箫吹奏,清箫声与溪水声交织,营造出一种宁静而深远的氛围。在音乐中,可以想象一段以箫为主导的古典音乐,其声音清澈、悠扬,如同山间的清风。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清箫”的乐器可能是长笛,但其文化内涵和使用场景与箫有所不同。长笛在西方音乐中更为常见,而箫则更多地与**传统文化相联系。
“清箫”一词不仅是对一种乐器声音的描述,更是一种文化符号,代表着*传统文化中的高洁、淡泊和自然和谐。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文化视野和语言表达能力。
1.
【清】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同本义。与“浊”相对。
【引证】
《孟子》-沧浪之水清兮。 、 《诗·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举身赴清池。 、 晋·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临清流而赋诗。 、 唐·柳宗元《柳河东集》-发之欲其清。 、 唐·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水尤清冽。
【组词】
清直、 清波、 清泚、 清涟、 清活活、 清照、 清悠悠、 清深、 清酤、 清雨、 清英、 清茗
2.
【笳】
(形声。从竹,加声。本义:胡笳)。
中国古代北方民族的一种吹奏乐器,似笛。通常称“胡笳” 。胡人卷芦叶为笳,吹以作乐,后以竹为管,饰以桦皮,上有三孔,两端加角。
【引证】
清·邵长蘅《青门剩稿》-刁斗笳吹。
【组词】
笳角、 笳鼓、 笳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