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20:53:1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20:53:12
剜肉成疮 的字面意思是割下肉来形成伤口,比喻因小失大,或为了解决一个小问题而造成更大的损害。这个成语强调了处理问题时的不当方法可能导致更严重的后果。
在文学作品中,剜肉成疮 常用来批评那些短视或不明智的行为。在口语中,人们可能用这个成语来警告他人不要采取可能会带来更大问题的行动。在专业领域,如经济学或管理学,这个成语可以用来分析决策失误的后果。
同义词:因小失大、得不偿失、舍本逐末 反义词:一举两得、事半功倍、因祸得福
剜肉成疮 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民间故事和谚语,反映了古人对于处理问题时应避免短视和冲动行为的智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语境,强调了其普遍的警示意义。
在文化中,剜肉成疮** 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中庸之道”,即在处理问题时应寻求平衡,避免极端和短视的行为。这个成语也反映了社会对于理性决策和长远规划的重视。
这个成语给人以警示和反思的情感反应,让人联想到因一时冲动或短视而导致的后悔和痛苦。它提醒人们在行动前应三思而后行。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见过有人为了省钱而购买劣质产品,结果不久后就需要更换,反而花费更多,这就是典型的剜肉成疮。
在诗歌中,可以将剜肉成疮 融入描述人生选择的困境:
在抉择的十字路口,
有人剜肉成疮,
为了眼前的微光,
失去了未来的星辰。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人在痛苦地割下自己的肉,旁边是一片混乱和破坏的场景。这样的视觉联想强化了剜肉成疮 的负面后果。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 "cut off one's nose to spite one's face",意思是为了报复或解决问题而做出自我伤害的行为,与剜肉成疮 有相似的警示意义。
剜肉成疮 这个成语深刻地揭示了处理问题时的短视和冲动可能带来的严重后果。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个成语可以帮助我们更加理性地分析和解决问题,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1.
【剜】
(形声。从刀,宛声。本义:挖)。
同本义。
【引证】
明·罗贯中《全图绣像三国演义》-韩当急为脱去温衣,用力剜出箭头。
【组词】
剜野菜;剜补、 剜挑、 剜改、 剜肉医疮
2.
【肉】
(象形。甲骨文 字形,小篆,象动物肉形。“肉”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动物的肌肉)。
指供食用的动物肉。
【引证】
《说文》。段注:“胾,大脔也,谓鸟兽之肉。…人曰肌,鸟兽曰肉。”-肉,胾肉。 、 《左传·隐公元年》-公赐之食,食舍肉。 、 《孟子·梁惠王上》-七十者可食肉矣。 、 《礼记·曾子问》-不归肉。 、 《周礼·内饷》-辨体名肉物。
【组词】
吃肉;蟹肉;家禽的黑肉;肉醢、 肉山脯林、 肉林、 肉腥、 肉糜、 肉羹
3.
【成】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即“杵”)。“斧”、“杵”具备就可以做成事情。本义:完成,成就)。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成,就也。 、 《国语·周语》-成德之终也。 、 《太元元错》-成者功就不可易也。 、 《书·益稷》-箫韶九成。 、 《仪礼·少牢礼》-祝告曰利成。 、 《周礼·司书》-及事成。 、 《后汉书·列女传》-此织生自蚕茧,成于机杼。
【组词】
落成
4.
【疮】
(形声。从疒(chuáng),仓声。本义:皮肤上肿烂溃疡的病)。
痈、瘫、疽、疖等的总称。
【引证】
《玉篇》-疮,疮痍也。 、 张衡《西京赋》。薛注:“疮痏,谓瘢痕也。”-所恶成疮痏。 、 聂夷中《咏田家》-医得眼前疮,剜却心头肉。
【组词】
疮毒、 疮疹、 疮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