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2:04:3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2:04:31
“乱臣逆子”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背叛国家的臣子和不孝顺的儿子。这个词汇通常用来形容那些违背正统、不忠不孝的人。
在文学作品中,“乱臣逆子”常用来描述历史上的叛乱者或不忠之人,如在《三国演义》中,曹操被某些人称为“乱臣”。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用来批评那些不遵守社会规范或道德标准的人。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或政治学,这个词汇可能用来分析和评价历史人物的行为和动机。
同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在于语气和具体指向,如“叛徒”更侧重于背叛行为,“逆贼”带有更强烈的贬义,而“不肖子”则特指不孝顺的儿子。
“乱臣逆子”这个成语源自**古代的儒家思想,强调忠诚和孝顺的重要性。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基本保持稳定,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社会背景下,其具体应用和解读可能有所变化。
在传统文化中,忠诚和孝顺被视为非常重要的道德准则。因此,“乱臣逆子”这个词汇在社会中带有强烈的负面评价,常用来批评那些违背这些准则的人。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强烈的负面和谴责。它让我联想到历史上的叛乱和不忠行为,以及这些行为对社会和家庭造成的破坏。
在我的生活中,我曾在一个讨论历史**的场合中听到“乱臣逆子”这个词汇,用来形容那些背叛国家和民族利益的人。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乱臣逆子心何在,忠魂孝魄何处寻?”
结合图片,我可能会联想到古代战场上混乱的场景,或是家族中严肃的训诫场面。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严厉的训斥声或是历史剧中的悲壮音乐。
在西方文化中,类似的词汇可能是“traitor”或“rebel”,它们在含义上与“乱臣逆子”有一定的相似性,但具体的文化和社会背景有所不同。
“乱臣逆子”这个词汇在*文化和语言中占有重要位置,它不仅反映了古代社会的价值观,也影响着现代人的道德判断。在学这个词汇的过程中,我更加理解了忠诚和孝顺在**文化中的重要性,以及这些价值观如何影响语言的表达和理解。
近汉氏淮南、阜陵,皆为乱臣逆子,而犹或及身而复国,或至子而锡土。
载垣、端华、肃顺等~,伤乎理,违乎易,所拟年号‘祺祥’二字,不吉不利,群议之,则废。
1.
【乱】
(会意。金文字形,象上下两手在整理架子上散乱的丝。是“乱”的本字。本义:理丝)。
同本义。
【引证】
杨树达《积微居小学述林》-人以一手持丝,又一手持互以收之,丝易乱,以互收之,则有条不紊,故字训治训理也。
2.
【臣】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一只竖立的眼睛形。人在低头时,眼睛即处于竖立的位置,字形正表示了俯首屈从之意。本义:男性奴隶)。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臣,事君者也。象屈服之形。 、 《礼记·礼运》-仕于公曰臣。 、 《国语·晋语》-事君不贰是谓臣。 、 《左传·成公二年》-臣治烦去惑者也。 、 《书·费誓》。郑注:“臣妾,厮役之属也。”-臣妾逋逃。 、 《礼记·少仪》。注:“谓囚俘。”-臣则左之。 、 《韩非子·五蠹》-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
【组词】
臣妾、 臣役、 臣御、 臣宰
3.
【逆】
(形声。从辵(chuò),屰(nì)声。本义:迎,迎接,迎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逆,迎也。关东曰逆,关西曰迎。 、 《左传·成公十四年》-宣公如齐逆女。 、 《国语·周语上》-上卿逆于境。 、 宋·苏轼《留侯论》-楚庄王伐郑,郑伯肉袒牵羊以逆。 、 《左传·僖公二十三年》-晋侯逆夫人嬴氏以归。 、 沈括《梦溪笔谈·人事一》-尝过青城山,遇雪,舍于逆旅。 、 陶潜《自祭文》-陶子将辞逆旅之馆,永归于本宅。
【组词】
逆战、 逆厘、 逆劳、 逆暑、 逆视、 逆送、 逆女
4.
【子】
构词后缀。
加在动词或形容词词素后。
【组词】
胖子、 瘦子、 垫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