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03:13:14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03:13:14
“九攻九距”是一个汉语成语,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字面意思是九次攻击和九次撤退,形容战斗激烈,双方反复交锋。基本含义是指在战斗中双方多次进攻和撤退,形容战斗的激烈和反复。
在文学作品中,“九攻九距”常用来形容古代战争的激烈场面,强调战斗的反复和持久。在口语中,这个词汇可能不太常用,但在历史或军事相关的讨论中可能会被提及。在专业领域,如历史学、军事学,这个词汇用于描述古代战争的具体战术和战斗情况。
“九攻九距”源自《左传·宣公十五年》,原文描述的是春秋时期的一次战斗。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词汇被广泛用于描述任何激烈的战斗场面,成为了一个固定的成语。
在**古代文化中,战争和军事策略一直是重要的主题。因此,“九攻九距”这样的成语在描述古代战争时具有特殊的文化意义,反映了古代人们对战争的认知和评价。
这个词汇给我带来的情感反应是紧张和激烈,联想到了古代战场上士兵们的英勇和牺牲。它让我思考战争的残酷性和人类在面对冲突时的复杂情感。
在我的生活中,这个词汇主要在阅读历史书籍或观看古代战争题材的影视作品时遇到。它帮助我更好地理解古代战争的复杂性和激烈程度。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九攻九距,战鼓震天,英魂不灭,永存史篇。”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古代战场上尘土飞扬、士兵们挥舞兵器的场景。结合音乐,可以联想到激昂的战鼓声和士兵们的呐喊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的成语,但类似的表达如“多次进攻和撤退”在各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描述。
“九攻九距”这个词汇在描述古代战争时具有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它不仅反映了古代战争的激烈和复杂,也体现了语言在表达历史*时的丰富性和精确性。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成语能够增强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化理解。
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1.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2.
【攻】
(形声。从攴(pū),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同本义(与“守”相对)。
【引证】
《说文》-攻,击也。 、 《左传·宣公二年》-攻灵公于桃园。 、 《战国策·秦策》-宽则两军相攻。 、 《左传·僖公四年》-以此攻城,何城不克? 、 《墨子·公输》-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 、 《孙子·谋攻》-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 、 汉·贾谊《过秦论》-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 《论语·先进》-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
【组词】
攻车、 攻钞、 攻围、 攻无不取
3.
【九】
(指事。本义:数词。比八大一的基数)。
同本义。
【引证】
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古人造字以纪数,起于一,极于九,皆指事也。二三四为积画,余皆变化其体。 、 《易·文言》传-乾玄用九,乃见天则。 、 《楚辞·九辨》序-九者,阳之数,道之纲纪也。 、 《管子·五行》-天道以九制。
【组词】
九伯、 小九九、 九九、 九地
4.
【距】
(形声。从足,巨声。本义:鸡爪)。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距,鸡距也。 、 《左传》-后阺为之金距。 、 《汉书·五行志》。注:“距,鸡附足骨,斗时所用刺之。”-不鸣不将无距。 、 《淮南子·原道》-虽有钩针芒距。 、 《仪礼·少牢礼》。注:“胫中当横节也。”-长皆及俎距。 、 《列子》-公输之刻凤也,冠距未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