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0:26:2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0:26:27
“以讹传讹”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用错误的信息传递给他人,导致错误信息不断扩散”。这个成语强调了信息在传递过程中可能发生的扭曲和误解,最终导致真相被掩盖或歪曲。
在文学作品中,“以讹传讹”常用来描述谣言或错误信息的传播,如在《红楼梦》中,贾宝玉和林黛玉的故事被外界误解和曲解。在口语中,这个成语可以用来警告他人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在专业领域,如新闻学和传播学,这个成语被用来讨论信息传播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以讹传讹”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宋代,其原始形式可能是“以误传误”,后来逐渐演变为现在的形式。这个成语反映了信息传播中的一种普遍现象,即错误信息一旦开始传播,就很难被纠正。
在**传统文化中,强调“言必有据”和“实事求是”,因此“以讹传讹”被视为一种不负责任的行为。在现代社会,随着社交媒体的普及,这个成语更加凸显了其在信息传播中的重要性。
这个成语给人带来的情感反应通常是警惕和担忧,因为它提醒我们信息传播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在表达时,它常用来警示他人不要轻信未经证实的消息。
在日常生活中,我曾遇到过因为以讹传讹而导致的小区居民对某件事情的误解。最终,通过公开透明的沟通,真相得以澄清。
在诗歌中,可以将“以讹传讹”融入到描述谣言传播的场景中,如:
风起时,谣言如叶飘散,
以讹传讹,真相何处寻?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群人在传递消息,但每个人传递的信息都有所扭曲,最终形成一幅错综复杂的画面。听觉上,可以联想到人们在窃窃私语,但每个版本的故事都有所不同。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有“telephone game”或“Chinese whispers”,都是描述信息在传递过程中被扭曲的现象。
“以讹传讹”这个成语在语言学*和表达中非常重要,它提醒我们在信息传播时要保持警惕,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在现代社会,随着信息传播速度的加快,这个成语的意义更加凸显。
这两件事虽无考,古往今来,~,好事者竟故意的弄出这些古迹来以惑愚人。
从前楚国有个猎人,他捕鸟技艺很精湛。一次他捕获一只美丽的山鸡准备到城里去卖,过路的富翁询问是什么鸟,猎人骗他是凤凰,于是以2000金卖给富翁。富翁觉得凤凰应该进献给楚王,可是山鸡在路上死了。消息传到楚王那里,楚王嘉奖他的忠心
1.
【以】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金文字形,象人。本义:用)。
同本义。有一部分现已弱化成了介词。
【引证】
《说文》-以,用也。 、 《小尔雅》-以,用也。 、 《左传·僖公二十六年》-凡师能左右之曰以。 、 《左传·定公十年》-封疆社稷是以。 、 蔡元培《图画》-纯以形式。 、 《论语》-如或知尔,则何以哉?
【组词】
以手代足、 以疏间亲、 以耳为目、 以指测河
2.
【讹】
(形声。从言,化声。字本作“譌”。本义:谣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譌,伪言也。
3.
【传】
驿站所备的车。
【引证】
《左传·成公五年》-晋侯以传召伯宗。 、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周公旦从鲁闻之,发急传而问之。(急传:特快的驿车) 、 《韩非子·爱臣》-非传非遽(驿马),载奇皮革,罪死不赦。
驿站;驿舍。
【引证】
《战国策·齐策五》-昔者赵氏袭卫,车舍人不休传。 、 《后汉书·陈忠传》-发人修道,缮理亭传。
【组词】
传车、 传吏、 传马、 传乘、 传宰
4.
【讹】
(形声。从言,化声。字本作“譌”。本义:谣言)。
同本义。
【引证】
《说文》-譌,伪言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