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1 17:11:52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1 17:11:52
“熊熊烈火”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火焰燃烧得非常旺盛,如同熊熊燃烧的火。基本含义通常用来形容火势猛烈,也可以比喻某种力量或情感的强烈和激烈。
“熊熊烈火”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直观,由“熊熊”和“烈火”两个词组成,形象地描述了火的状态。在古代文献中,这个成语就已经出现,用以形容火势的猛烈。
在**文化中,火往往象征着热情、力量和变革。因此,“熊熊烈火”在文学和艺术中常被用来象征强烈的情感或重大的变革。
这个词汇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和情感冲击,联想到热情、力量、危险和变革。它能够激发人们的情感反应,如敬畏、激动或恐惧。
在个人经历中,可能曾在观看火灾报道或参与救援时感受到“熊熊烈火”的实际威力,这种经历加深了对这个词汇的理解和感受。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心中的熊熊烈火,燃烧着不灭的希望,照亮前行的道路。”
结合图片或视频,可以看到火焰的跳动和听到火焰的噼啪声,这些都能增强对“熊熊烈火”的直观感受。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raging fire”或“blazing inferno”,虽然表达方式不同,但都能传达出火势的猛烈。
“熊熊烈火”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象征意义和情感表达能力。通过对这个词汇的学*和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其在不同语境中的应用,以及它在文化和情感表达中的重要性。
李莫愁挺立在~之中,竟是绝不理会。
1.
【熊】
(形声。从能,炎省声。能,“熊”。本义:动物名)。
属于食肉目熊科(Ursidae)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
【引证】
《说文》-熊兽似豕,山居各蛰。 、 《尔雅》-熊虎丑,其子狗。又罴如熊,黄白文。 、 《国语·晋语》。字误能,按,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能拔树木,今俗谓之人熊。-黄能入于寝门。
2.
【熊】
(形声。从能,炎省声。能,“熊”。本义:动物名)。
属于食肉目熊科(Ursidae)的一种大型笨重的哺乳动物。
【引证】
《说文》-熊兽似豕,山居各蛰。 、 《尔雅》-熊虎丑,其子狗。又罴如熊,黄白文。 、 《国语·晋语》。字误能,按,罴即熊类之大而猛者,能拔树木,今俗谓之人熊。-黄能入于寝门。
3.
【烈】
(形声。从火,列声。“火”字在下面一般写作四点。本义:火势猛)。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烈,火猛也。 、 《诗·商颂·长发》-如火烈烈。 、 《左传·昭公二十年》-夫火烈,民望而畏之。 、 《资治通鉴》-火烈风猛。
【组词】
烈烧、 烈燧、 烈烈、 烈光
4.
【火】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 、 《春秋·元命苞》-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 、 《易·说卦》-离为火。 、 《左传·昭公九年》-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 、 《论衡·诘术》-火,日气也。 、 《左传·宣公十六年》-人火曰火,天火曰灾。 、 《谷梁传·昭公九年》-国曰灾,邑曰火。 、 《公羊传·襄公九年》-大者曰灾,小者曰火。 、 宋·沈括《梦溪笔谈·活板》-火烧令坚。 、
【组词】
火链、 火厝、 火筒、 火火烛烛、 火厄、 火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