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13:37:07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13:37:07
“博物通达”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对各种事物都有广泛的知识和深刻的理解。其中,“博物”指的是广泛地了解各种事物,“通达”则意味着理解透彻,能够融会贯通。这个成语强调的是一个人知识的广博和理解的深刻。
在文学作品中,“博物通达”常用来形容主人公或某个角色学识渊博,能够应对各种复杂情况。在口语中,人们可能会用这个成语来赞扬某人的知识面广,理解能力强。在专业领域,如教育、学术研究等,这个成语也常被用来描述那些知识渊博、见解独到的专家或学者。
同义词:
反义词:
“博物通达”这个成语的词源较为明确,其中“博物”一词最早见于《左传·昭公二十九年》,“通达”则常见于古代文献中,如《论语·卫灵公》。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成语逐渐被用来形容那些知识广博、理解深刻的人。
在传统文化中,对知识的追求和对学问的尊重一直是重要的价值观念。因此,“博物通达”这个成语在社会中具有很高的赞誉价值,常被用来形容那些在学术或专业领域有卓越成就的人。
这个成语给人以积极向上的情感反应,联想到的是那些勤奋学、不断追求知识的人。它激励人们不断学,拓宽视野,深化理解。
在我的学*生涯中,我曾遇到过一位博物通达的老师,他的知识面广,对各种问题都有独到的见解,这让我深受启发,也激励我不断追求知识。
在诗歌中,我可以这样使用:“博物通达者,心如明镜台,知识如星辰,照亮前行路。”
想象一个充满书籍的图书馆,书架上摆满了各种书籍,一个人在其中穿梭,不断翻阅,这个画面可以很好地体现“博物通达”的意境。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well-read and insightful”,强调的是阅读广泛和见解深刻。
“博物通达”这个成语对我来说是一个激励我不断学的动力,它提醒我要广泛涉猎,深入理解。在我的语言学和表达中,这个成语是一个重要的工具,帮助我更好地表达对知识的尊重和对学*的追求。
桑大夫据当时,合时变,上权利之略,虽非正法,巨儒宿学,不能自解,博物通达之士也。
1.
【博】
(形声。从十,尃(fū)声。“十”意思是四方中央齐备。“尃”有分布之义。本义:大)。
同本义。与“小”相对。
【引证】
《说文》-博,大通也。 、 《诗·鲁颂·泮水》-戎车孔博。 、 《淮南子·泛论》-岂必褒衣博带。 、 王逸《鲁灵光殿赋》-丰丽博敞。 、 《楚辞·招魂》-倚沼畦瀛兮遥望博。 、 《礼记·学记》-不学博依。
【组词】
宽衣博带;博硕、 博硕肥腯
2.
【物】
(形声,从牛,勿声。“勿”是一种杂色旗,表示杂色。本义:万物)。
同本义。
【引证】
《说文》-物,万物也。牛为大物,天地之数起于牵牛,故从牛。 、 《礼记·乐记》-物以群分。 、 《淮南子·天文》-四时之散精为物。 、 《荀子·正名》-物也者,大共名也。 、 《周礼·太宰》-九曰物贡。
【组词】
物品、 物母、 物曲、 物如、 物序、 物祖、 物际、 物恺、 物灵、 物用
3. 【通】
4.
【达】
(形声。从辵(chuò),羍声。本义:道路畅通)。
同本义。泛指畅通。
【引证】
《说文》-达,行不相遇也。 、 《广雅》-达,通也。 、 《礼记·内则》-左右达为夹室,所以相隔。 、 《国语·吴语》-寡人其达王于甬句东。 、 《虞书》-达四聪。 、 《书·禹贡》-达于河。 、 《周礼·大宰》-七曰达吏。 、 《仪礼·士昏礼》-下达。 、 《礼记·中庸》-天下达道。 、 唐·李朝威《柳毅传》-唯恐道途显晦,不相通达。 、 清·方苞《狱中杂记》-屋极有窗以达气。
【组词】
四通八达;达越、 达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