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5-02 06:23:13
最后更新时间:2025-05-02 06:23:13
“出鬼”是一个汉语成语,字面意思是指出现了鬼怪。基本含义是指发生了不可思议或难以解释的事情,通常带有贬义或惊讶的情感色彩。
“出鬼”一词源于古代人们对鬼神的信仰,认为不可思议的事情是由鬼神引起的。随着科学的发展,这个词的使用逐渐减少,但在口语和文学中仍保留其形象和情感色彩。
在**传统文化中,鬼神信仰深厚,因此“出鬼”一词带有浓厚的文化色彩。在现代社会,这个词更多地被用来形容一些超乎寻常或难以解释的现象。
“出鬼”一词给人带来的是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未知和超自然,引发人们的好奇和恐惧。
在日常生活中,如果遇到一些难以解释的事情,比如电器突然自己开关,我可能会用“出鬼”来形容,表达我的惊讶和困惑。
在诗歌中,可以这样使用:
夜深人静时,
灯火自明灭,
出鬼之事,
心中生疑猜。
结合图片,可以想象一幅夜晚的画面,灯火忽明忽暗,营造出一种神秘和不安的氛围。听觉上,可以联想到夜晚的寂静中突然传来的奇怪声响。
在英语中,类似的表达可能是“It's a ghost!”或“It's spooky!”,但这些表达更多地指向具体的鬼怪或恐怖感,而不像“出鬼”那样泛指不可思议的事情。
“出鬼”这个词汇在汉语中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它不仅是一个表达惊讶和困惑的工具,也是连接古代信仰和现代生活的桥梁。在语言学*和表达中,理解和运用这样的词汇能够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
1.
【出】
(象形。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之形。本义:长出)。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按,《说文》讲的“出”,其实是茁。-出,进也。象草木益滋,上出达也。 、 《礼记·月令·季春》-句者毕出,萌者尽达。 、 《易·说卦》-万物出乎震。
2.
【鬼】
(象形。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人”字,上面象一个可怕的脑袋(非“田”字),是人们想象中的似人非人的怪物。“鬼”是汉字部首之一,从“鬼”的字大多与迷信、鬼神有关。本义:迷信的人认为人死后有“灵魂”,称之为“鬼”)。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鬼,人所归为鬼。 、 《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 、 《易·睽》-载鬼一车。 、 《诗·小雅·何人斯》-为鬼为蜮。 、 《淮南子·本经》-苍颉作书鬼夜哭。 、 《楚辞·屈原·国殇》-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 林觉民《与妻书》-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
【组词】
鬼伯、 鬼雄、 鬼物、 鬼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