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 2025-04-30 14:23:21
最后更新时间:2025-04-30 14:23:21
词汇“怜遇”在现代汉语中并不常见,它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因此在进行深入学*和分析时,我们需要从多个角度来探讨这个词汇的含义和用法。
“怜遇”字面意思是指受到怜悯或同情的遭遇。其中,“怜”表示怜悯、同情,“遇”表示遭遇、境遇。结合起来,“怜遇”描述的是一个人或事物因为某种不幸或困境而引起他人的同情和怜悯。
由于“怜遇”不是一个常用词汇,它在文学作品中可能出现得更多,用以表达一种深沉的同情或悲悯之情。在口语或日常交流中,人们更倾向于使用更为通俗的表达,如“可怜的遭遇”或“不幸的经历”。
“怜遇”的词源较为直接,由“怜”和“遇”两个汉字组合而成。在古代汉语中,“怜”已有怜悯之意,“遇”则指遭遇。这个词可能在古代文学作品中较为常见,随着时间的推移,其使用频率可能有所下降。
在**传统文化中,同情和怜悯被视为美德。因此,“怜遇”这样的词汇可能在强调人文关怀和道德情感的文学作品中出现,用以表达作者对人物命运的深切关怀。
“怜遇”这个词给人一种沉重和悲伤的感觉,它让人联想到不幸和需要帮助的情景。在使用这个词汇时,往往会带有一种同情和关怀的情感色彩。
在日常生活中,我可能不会经常使用“怜遇”这个词,但如果我在阅读文学作品时遇到这个词汇,我会理解它所表达的深层次情感和人文关怀。
在创作诗歌或故事时,我可以使用“怜遇”来描绘一个角色的悲惨经历,以此来引起读者的共鸣和同情。
想象一幅画面,一个孤独的身影在风雨中挣扎,这可以是对“怜遇”的视觉联想。听觉上,可能会联想到悲伤的音乐或哀伤的哭泣声。
在其他语言中,可能没有直接对应“怜遇”的词汇,但类似的情感和表达可以通过不同的词汇和短语来实现。
“怜遇”是一个富有情感色彩的词汇,它强调了同情和怜悯的情感。虽然不常用,但在文学和艺术创作中,它可以是一个有力的表达工具。了解和掌握这样的词汇,可以丰富我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并加深我们对人文情感的理解。
1.
【怜】
(形声。从心,粦声。本义:哀怜,怜悯)。
同本义。
【引证】
《说文》-憐,哀也。从心。粦声。字亦作怜。 、 《尔雅》-矜憐抚掩之也。 、 《史记·魏公子列传》-独不怜公子姊邪? 、 韩愈《应科目时与人书》-若俯首贴耳,摇尾而乞怜者,非我之志也。 、 《史记·淮阴侯列传》-且喜且怜之。 、 《史记·郦生陆贾列传》-天子怜百姓新劳苦,故且休之。 、 清·袁枚《祭妹文》-所怜者。
【组词】
可怜、 怜见、 怜拯、 怜鉴、 怜闵
2.
【遇】
(形声。从辵(chuò),禺(yù)声。本义:相逢,不期而会)。
同本义。
【引证】
《说文》-遇,逢也。 、 《易·暌》。崔注:“遇者,不期而会。”-遇主于巷。 、 《书·序》-乃遇汝鸠汝方。 、 《礼记·曲礼》-诸侯未及期相见曰遇。 、 《论语》-子路从而后,遇丈人。 、 《公羊传》-夏,公及宋公遇于清;遇者何?不期也。
【组词】
遇庭、 遇人不淑、 遇缺补正